□ 記者 蔣維博
在銅川市廣袤的鄉村大地上,一支由年輕醫生組成的特殊隊伍正悄然改變著基層醫療生態。自2020年起,銅川市衛生健康委創新實施“第一村醫”制度,累計選派11批優秀醫療人才下沉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
這些身著白大褂的“健康使者”,不僅帶來了先進的診療技術,更通過科室共建、人才培養、資源整合等方式,全面提升鄉鎮衛生院的服務能力,讓村民在家門口看病更有“醫”靠。
中醫瑰寶潤鄉土:
李鴿的“治未病”實踐
印臺區金鎖關鎮中心衛生院里,針灸科醫生李鴿的銀針總是隨身攜帶。作為第11批派駐醫生,她將中醫“簡、便、驗、廉”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面對大骨節病高發的困境,李鴿帶領團隊開展百余人次上門治療,通過精準針刺和艾灸療法,讓飽受關節疼痛折磨的村民重獲勞動能力。
更為可貴的是,李鴿創新推行“預防為主”的健康管理模式。她根據節氣變化,指導村民運用藥食同源食材調理身體;組織八段錦、太極拳集體鍛煉,將傳統養生功法融入村民日常生活。通過“手把手教學”培養本土醫療人才,構建起“預防-治療-康復”一體化服務體系,使中醫藥成為鄉村振興的健康基石。
全科守護暖民心:
曹娟的“健康管家”之路
在耀州區照金鎮,曹娟用腳步丈量出5個自然村的健康地圖。面對住戶分散、交通不便的現狀,她與同事翻山越嶺開展入戶篩查,為近2000名村民建立動態健康檔案。
這位“健康管家”的服務遠不止于診療室。她深入紅軍小學開展碘缺乏病篩查,組織防溺水急救培訓;在衛生院創辦專家門診,讓優質醫療資源觸手可及。當村民遇到頭疼腦熱時,總會說:“找曹大夫看看準沒錯。”這份信任源于她日復一日地堅守——走村串戶測量血壓血糖,舉辦健康講座普及醫學常識,用專業與溫情織就鄉村健康防護網。
齒間關懷顯真情:
姜婷的“微笑工程”
宜君縣棋盤鎮的青山綠水間,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孫思邈醫院的口腔科醫生姜婷正進行著一場“牙齒保衛戰”。面對村民普遍存在的口腔疾病困擾,她設立流動診療臺,累計為近百位村民提供專業檢查。
此外,她還通過廣播科普、宣傳手冊、校園講座等形式,將刷牙技巧、齲齒預防等知識送到千家萬戶。孩子們在游戲中學會正確護牙方法,老人則在手把手指導下掌握口腔保健技能。隨著齲齒填充、根管治療等項目的開展,棋盤鎮衛生院的口腔診療能力顯著提升,村民們也逐漸告別“牙疼不是病”的陳舊觀念。
銅川市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第一村醫”制度彰顯出獨特價值:既是健康扶貧的精準抓手,也是人才下沉的創新實踐;既解決了基層群眾看病難的實際問題,更培育出可持續發展的基層醫療力量,不但激發了鄉村內生發展動力,也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健康保障。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