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陜西省委會
在“三項改革”政策帶動下,我省各類創新主體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熱情得到極大激發,一大批科技成果被及時應用到產業中。特別是依托秦創原平臺,初步構建了“政策包+春種基金+科技金融”的體系,通過“免申即享”等數字化手段有力提升了政策兌現效率。然而,在政策實施中還存在政策分散、兌現緩慢、數據孤島、首輪激勵不足、協同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明顯差距:
為此建議:
一、加強政策宣傳和企業服務。廣泛宣傳“免申即享”清單和流程,通過政府門戶、秦創原平臺、園區宣講等渠道提高知曉率。建立服務專員制度,主動對接企業,宣傳政策并提供指導,提高政策精準度。
二、優化資金撥付和預算管理。建立惠企資金直達快享的財政保障機制。對列入“免申即享”清單的事項,財政部門預撥專項資金到資金池并滾動管理,縮短兌現時間。將傳統“申請—審核—撥付”流程壓減為“確認—撥付”兩步,提高撥付效率。
三、建立“免申即享”清單和一體化服務平臺。由省科技廳牽頭,會同財政、工信等部門梳理現有政策,動態更新“免申即享”清單。完善“陜企通”平臺,接入企業資質、項目成果等數據,實現數據共享,精準識別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項目,自動推送資助意向通知,企業線上“一鍵確認”后即可領取,實現“政策找企業”。
四、推出科技成果轉化“首期成長包”。由財政預算提前安排,對落地轉化的科技成果項目,在起步階段一次性給予綜合支持“大禮包”,包括一定額度的資金直補、貸款貼息、創新券等,由系統根據項目情況自動匹配,通過“免申即享”方式兌現,確保企業快速獲得資金支持。
五、強化部門協同和風險防控。成立工作專班,明確各部門職責,建立定期會商制度。將信用體系融入“免申即享”,對誠信企業實行“無感享受”,對失信者設置預警或人工復核環節,以信用約束確保資金安全。加強審計監督,對資金使用情況定期抽查,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守住安全底線。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