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路委員
□ 記者 蔣維博
在銅川市印臺區有這樣一個人:他曾在計算機的“云端”世界里揮灑才華,卻最終選擇俯身打理社區的“塵埃”;他本可以留在繁華都市追逐個人夢想,卻毅然回到家鄉,用腳步丈量民情,用雙手托起民生。他就是銅川市為家物業公司總經理、印臺區政協委員田云路——一位從“煤二代”成長起來的返鄉創業者。
從“云端”到“塵埃”
2007年,從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畢業的田云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時,他手握大型國企中國電信的offer,參與過世園會安保系統等重大項目,若沿著這條技術路徑走下去,等待他的或許是“碼農”的安穩或IT精英的輝煌。但骨子里的“家鄉情結”讓他做出了一個在旁人看來“費力不討好”的選擇:2013年,辭去西安的穩定工作,他帶著妻子回到銅川,一頭扎進物業服務這個“與塵埃打交道”的行業。
“當時朋友說,‘你一個學計算機的去管小區掃地通下水道,不是浪費人才嗎?’”田云路回憶說,他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圖景:國家正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而配套物業服務嚴重滯后,“老百姓搬進新房子,卻因管理缺位而住得不舒心,這就是社會需求的痛點。”2014年,他創立“為家物業”,公司名稱取自“為人民服務”的“為”字,寓意樸素而堅定——用專業服務讓千家萬戶的“小日子”更安心。
創業初期的艱辛遠超田云路的想象。公司接到第一個項目時,團隊只有5個人,經費緊張到連清潔工具都要精打細算。他帶著員工親自上陣,清理樓道堆積的雜物,深夜檢修故障路燈……半年后,這個曾經臟亂差的小區被省住建廳評為“和諧家園幸福小區”,業主們送來錦旗的那一刻,田云路紅了眼眶:“原來‘塵埃’里也能開出花來。”
更大的考驗接踵而至。2018年,公司承接了脫貧攻堅移民搬遷小區的物業服務工作。這里的住戶多是困難群眾,物業費收繳率不足40%,但田云路堅持“賠錢也要干好”:加裝休閑座椅讓老人有地方曬太陽,規劃停車位解決“搶車位”糾紛,設立便民服務站代收快遞、代繳水電費……當省上領導調研時稱贊“搬遷群眾住得比城里還舒心”時,田云路更加確信:物業服務不僅是生意,更是社會治理的“最后一米”。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為家物業管理的8個小區成為防控前線。田云路帶領公司全體員工24小時值守在小區門口。2022年接管全區棄管小區防疫工作時,田云路連續40多天駐守隔離點,臉上被口罩勒出了深痕,體重驟降10斤,頭發長長了5厘米。即便如此,他依舊無怨無悔,深情寫下這樣一段話:“醫護人員在救命,我們至少要守好家門。”這種擔當并非偶然,2021年,為家物業成立黨支部,成為印臺區首家“紅色物業”。
從“小家”到“大家”
作為政協委員,田云路將創業中的民生洞察轉化為履職實踐。他提交的《關于破解移民搬遷小區物業管理困境的建議》直指行業痛點:建議政府通過補貼、購買服務等方式保障基本運營,同時建立“社區+物業+業主”共治機制。該提案被列為區政協重點督辦提案,推動多個搬遷小區納入財政扶持范圍。
除了本職工作,他還將履職視野投向更廣領域:調研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可行性,呼吁加強市政保潔機械化水平,降低環衛工人勞動強度,探索“物業+養老”服務模式應對老齡化……“田委員的提案總是沾著泥土味。”區政協工作人員感慨道。而在田云路看來,履職與創業本質相同:“都是把‘大家’的事當‘自家’的事來辦。”
如今,為家物業已服務銅川多個小區和機構,吸納23名困難群眾就業,累計發放工資93萬元。盡管行業面臨成本攀升、利潤微薄等挑戰,田云路仍堅定擴張服務邊界:承接市政道路保潔,試點社區養老驛站,甚至籌劃建立“智慧物業”平臺,用自己的計算機特長提升管理效率。“從‘云端’到‘塵埃’,不是墜落,而是扎根。”他笑著說。
在印臺區政協履職風采欄上,田云路的照片下方寫著這樣一句話:“讓每一粒‘塵埃’都有溫度。”這或許正是他的人生注腳——當多數人仰望星空時,他選擇做那個點亮萬家燈火的人,用最樸實的行動詮釋著政協委員的為民初心。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