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龍委員
□ 記者 蔣維博
3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銅川市政協委員、銅川豐榮醫院院長朱龍作為“朱氏正骨術”第七代傳承人赫然在列。
在渭北大地,朱龍的名字始終與“朱氏正骨術”緊密相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三十余年如一日,以醫者仁心守護百姓健康,以委員擔當助推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將傳統中醫與現代醫療技術深度融合,展現了新時代政協委員的風采。
守正創新 光大中醫文化
朱龍出身正骨世家,其家族傳承的“朱氏正骨術”已有300多年歷史,以“手摸心會、辨證施治、法從手出、手隨心轉”為宗旨,采用手法整復、夾板固定、藥物治療、功能鍛煉的診療模式,其手法復位和祖傳藥物治療骨傷在我省關中及周邊省份影響較大。
自1993年隨父親朱豐榮創辦骨傷醫院以來,朱龍除了堅持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打破傳統保守治療局限,首創骨傷二級分科管理,設立關節科、脊柱科等專科,實現“專病專治”,患者滿意度達98%。投資千萬元建成現代化制劑室,使祖傳秘方實現標準化生產,年服務患者超12萬人次。
此外,朱龍每年還選派醫院骨干人才到西安紅會醫院等三甲醫院學習深造,引入椎間孔鏡等微創技術,形成“傳統手法+現代手術”特色治療體系;牽頭成立“朱龍名醫工作室”,帶教青年醫生百余名,推動“朱氏正骨術”服務更多基層群眾。
如今,朱龍領銜的骨傷醫院已發展為擁有5家分院、200余名醫護人員的醫療集團,通過“國家二級甲等骨傷專科醫院”評審,年門診量達11萬人次。其中,銅川豐榮醫院、王益骨科醫院落地銅川,服務百姓健康。
履職盡責 踐行使命擔當
“政協委員履職不是坐而論道,而是起而行之。”朱龍始終踐行這一信念。從非遺傳承到醫改建言,從醫院管理到公益實踐,他讓傳統正骨術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更以政協提案推動醫療資源“沉下去”、群眾獲得感“提上來”。
擔任政協委員以來,朱龍提交了《關于加強基層中醫專科醫院建設》等提案,推動銅川市將“朱氏正骨術”納入基層醫療推廣項目,并促成其納入銅川市醫保支付特色病組,實現“同效同價”,惠及更多基層患者。
在今年的銅川市兩會上,朱龍提交的《“三醫”聯動推動醫療高質量發展》提案,建議大力推廣普惠型適宜醫療技術,控制藥品費用,推動分級診療,遏制過度醫療和重復檢查,減少群眾診療支出,讓醫生、醫保、醫藥發揮最大效能。
針對縣域醫療資源不足問題,朱龍提出“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建議,牽頭組建“朱龍名醫工作室”,通過“臨床帶教+遠程會診”模式,為5家鄉鎮衛生院培養骨傷專科人才56名,使基層醫院骨科病例處置能力提升40%,患者縣域內就診率提高了23%。
朱龍深入調研基層醫保痛點,發現21%的醫保拒付源于編碼誤差,遂主導開發了“智能編碼校驗系統”,嵌入醫院HIS系統后,病案首頁合格率從82%提升至98%,該經驗被銅川市醫保局推廣至12家醫療機構。
“醫學永無止境,履職更需躬行。”朱龍常以此自勉。從家族診所到集團化醫院,從民間技藝到國家非遺,朱龍以委員之責、醫者之愛,書寫了“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的時代篇章,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政協委員的責任擔當。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