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西安城墻志愿者正在解答游客的問題。 西安城墻管委會供圖
8月8日,永寧門地鐵站出口,西安城墻志愿者白洋注意到幾位老人正看著城墻臺階發愁。其中一位拄著拐杖,另一位坐著輪椅。
詢問情況后,白洋告訴老人:“城墻含光門的入口設有無障礙電梯,請跟我來。”在白洋的幫助下,老人們順利登上城墻。
西安城墻(資料照片)。 西安城墻管委會供圖
這樣的場景在西安城墻景區幾乎每天都會發生。
西安城墻,是西安的文化坐標,見證了古城的風云變遷。
隨著游客量持續增長,西安城墻景區在客流疏導、票務協助等方面面臨巨大壓力。為此,西安城墻景區聯合高校志愿者協會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構建起“志愿服務+社會參與”的服務體系,讓社會力量賦能文物保護與文旅服務升級。
在閘機口解答購票咨詢、在步道旁指引設施位置、在客流密集區維護游覽秩序……志愿者承擔的工作多元且細致。服務過程中,志愿者格外關注特殊群體的需求,幫助行動不便的游客有更好的游覽體驗。在春節燈會等大客流時段,志愿者更是化身流動的“安全員”,承擔起協助安檢、疏導人流、處理突發狀況等任務。
西安城墻志愿者余心然對志愿服務深有感觸。這個曾經內向的學生在第一次擔任志愿服務小組組長之前,把工作重點和景區細節在腦海里過了一遍又一遍,只為在服務過程中不出紕漏。
可到了現場,突發狀況還是接踵而至——有游客詢問未提前標注的路線,有組員在崗位銜接上出了問題。在她和組員的努力下,問題都得到了妥善解決。
“我越來越對志愿服務樂在其中。”余心然說,“不管遇到多少困難,聽到游客的一聲聲感謝和贊揚,我們就覺得很開心。”
在日常運營中,志愿服務有效緩解了景區工作人員的負擔,提升了服務效率。
此外,志愿者通過開展不文明行為勸阻活動,積極向游客宣傳文明出行理念及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
“這個是工作人員,肯定懂!”白洋參加志愿活動時,常聽到游客說著這樣的話向他走來。
“有時候感覺壓力挺大的。節假日時,游客從四面八方涌過來,有問路的,有問廁所在哪的,還有問城墻多長的,啥問題都有。我這邊正回答著問題,那邊就有好幾個人在等了。”白洋說,“當志愿者挺鍛煉人的。現在,我感覺跟陌生人溝通的能力增強了。”
科學的志愿者管理體系,支撐著像白洋一樣的志愿者完成工作。景區與志愿者協會共建招募渠道,所有志愿者上崗前必須完成景區的相關知識及安全知識培訓。志愿者服務期間,西安城墻管委會實施“實時指導+過程監督+及時反饋”閉環管理,確保服務質量。
每人獲贈保額50萬元的意外保險;城墻沿線設置14處休息點,配備飲水設備和醫療箱;統一配發的志愿者服裝和工作手冊規范服務形象;服務期滿后,收到記錄詳細服務時長的志愿服務證書;還有可能獲得免費游覽景區、參與專屬活動的機會……一系列貼心的保障,吸引著更多人參與到志愿者的行列中。
目前,西安城墻景區志愿服務已吸引超1.5萬名志愿者參與。西安城墻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未來,西安城墻景區將立足“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發展理念,計劃構建“居民—游客—志愿者”利益共同體,邀請全市文化愛好者及遺產保護者參與“城墻守護人”行動,調動公眾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讓更多市民成為城墻文化遺產傳播的“主角”。
在結束了一天的志愿服務后,余心然在服務手記中寫道:“被需要原來是種幸福,這是真正投身志愿服務后才有的感受。”(群眾新聞見習記者 周思言 記者 趙茁軼)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