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佳節遇上Z世代,年輕人的端午節,過得有多與“粽”不同?
粽子盲盒開出花式新口味,艾草花束在社交平臺上大火,龍舟競渡的鼓點通過短視頻傳到萬千網友耳畔……今年的端午假期,年輕一代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為千年傳統注入青春活力,讓文化記憶代代相傳。
作為端午節“儀式感”的美食擔當,粽子界迎來創新熱潮。
除了白粽、肉粽、紅棗粽等承載著“媽媽味道”的傳統口味,深受年輕食客喜愛的鮮花粽、榴蓮粽、低糖芋泥粽、辣條風味粽、茉莉龍井味粽等新奇口味也不斷涌現。不少網友感慨:“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做不到!”
用新口味延續老傳統之外,許多商家還緊跟潮流,順勢推出粽子盲盒制造驚喜,舉辦DIY體驗活動吸引親子家庭參與,更借一舉高“粽”、“粽”有好運等好彩頭禮盒,為即將高考的學子送上別致祝福。
小小的粽子在年輕人手中,躍升為承載情感與社交的節日符號。與此同時,掛艾這項古老的端午習俗,也在年輕人手中玩出新花樣。
社交平臺上,“DIY掛艾教程”熱度飆升,“年輕人愛上端午掛艾”話題沖上熱搜;花店、超市里的限定版艾草花束更成為炙手可熱的爆款單品。
在傳統艾草的基礎上,年輕人們巧妙加上菖蒲、香樟果等,搭配鈴鐺、香囊、干葫蘆和祝福卡片,DIY成時尚花束,掛在門上或墻上,既是對傳統習俗的傳承,又將節日氛圍感和生活儀式感拉滿。
“咚!咚!咚!”波光粼粼的泊湖水域上,伴隨著激昂鼓點,50多位健兒們揮動船槳,奮楫擊水,岸上里三層外三層的觀眾也在奮力吶喊。每年端午佳節,安徽省太湖縣大石鄉田祥嘴村都會舉辦這樣的龍舟賽。
“05后”劃槳手楊浩對記者表示:“四年前,長輩就開始帶我練習劃龍舟,和隊友們齊心協力參與比賽,用這種方式沉浸式過端午,我覺得特別有意義。”
端午節,安徽省望江龍舟賽在細雨中激情開賽。劉輝 攝
如今,像楊浩這樣熱愛傳統文化,積極參與龍舟賽事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更有許多年輕人舉起手機,將龍舟訓練的日常、比賽的精彩瞬間拍成短視頻,在社交平臺分享,讓端午賽龍舟的激情與魅力,通過云端傳遞給世界。
此外,琳瑯滿目的非遺市集也成為年輕人端午“打卡”的熱門去處。穿針引線縫制一枚香囊,指尖纏繞編織一根五彩繩,這不僅是趣味手工,更是在觸摸歷史的溫度,感受端午節滿滿的文化味。
早在2009年,端午節就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傳統節日。如今,隨著“中國游”持續升溫,端午節的多彩活動還“圈粉”了更多外國友人。
端午節當天,在上海楊浦區的敦煌當代美術館里,一場別開生面的“香韻端午·畫憶敦煌”活動,讓不少留學生和入境游客在親手制作端午香囊、體驗敦煌泥板畫中,感受了別樣的“中國風”。
在這個充滿活力的端午假期,年輕一代正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他們不僅深深扎根于傳統文化的沃土,更勇于探索更加鮮活、多樣、個性化的“打開方式”,讓傳統文化深植于日常,煥發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中國人的精神文化傳統,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傳的一年一度的節日繼承下來。”正如著名作家馮驥才所說,要讓孩子們從小就建立對傳統節日的記憶,在親身體驗中感受節日的獨特魅力,生發出深厚的節日情懷和文化自信。(人民網記者 劉微)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