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省農村集體經濟取得快速發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集體經濟薄弱村“三變”改革試點逐年擴大、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政策逐步落實、縣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逐步建立。2017年以來,我省通過“三變”改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集體經濟的五種模式,即集體經濟+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光伏產業、加工企業、產業富民等,呈現出主體多" />
記者 杜靜波 攝
9月24日下午,省政協月度協商“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座談會在禮泉縣袁家村召開。
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民盟陜西省委員會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二級)上官周平發言:
近年來,我省農村集體經濟取得快速發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集體經濟薄弱村“三變”改革試點逐年擴大、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政策逐步落實、縣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逐步建立。2017年以來,我省通過“三變”改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集體經濟的五種模式,即集體經濟+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光伏產業、加工企業、產業富民等,呈現出主體多元、業態多樣、形式多變的發展趨勢,農民財產性收入不斷增加,涌現出一批以榆陽區趙家峁村、佳縣赤牛坬村、禮泉縣袁家村、藍田縣董嶺村、隴縣西街村等為代表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
一、存在的問題
一是絕大部分農村集體資產主要是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相對較少;二是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空心化”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人才匱乏;三是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組織機構和專業人員不足、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制約著其組織管理職能的發揮;四是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資金渠道單一并且狹窄,農村集體經濟很難實現產業化發展、規范化經營;五是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不強,這成為阻礙農民增收的主要障礙和制約全省鄉村振興的短板。
二、意見建議
(一)擴大融資渠道,加大各級政府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力度。各級財政部門應實現統籌規劃,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安排專項資金對農村集體經濟進行補貼獎勵,加強對村集體經濟項目的產業扶持。進一步推進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和“法治”進程,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項目,在用地、稅收、信貸、用電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給予投融資和財政的優先支持和優惠待遇,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發展多種集體組織,激活農村活力,推進集體經濟發展。要積極推動“一村一企”“一村一品”和“一村一業”,引導和扶持有技能和經營能力的返鄉創業人員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創立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要以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為重點,不斷探索“集體自營、外聯經營、合作經營”等發展模式,通過實行股份合作制,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三)培養管理和技術人才,加強基層組織體系建設,實現“村組織+”的多元經營體制。在完善現有農村集體經濟“村組織”經營體制的基礎上,以公益性崗位安排一批大學涉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于基層,服務于農村;抽調一批具有開拓能力的縣區鄉鎮涉農干部,充實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隊伍中;依托楊凌示范區的科技優勢,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培訓,提高集體經濟發展能力。
(四)樹立集體經濟典型,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實現縣區輻射和帶動效應。要樹立一批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利用各種媒體宣傳報道成功經驗;鼓勵組織各級工作人員和農村能人等參觀、考察和學習南方省份的先進典型,使他們開闊視野,學習經驗,加強合作;不定期的組織全省性的現場交流會,總結典型經驗,找出差距,促進鄉村振興穩步推進。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