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晚,西安市37組新春氛圍燈組如期點亮,正式與廣大市民見面。“龍飛鳳舞耀長安”“燈耀九天閶闔”“萬家喜迎長安”......37組流光溢彩的燈組,營造出華燈初上、長安依舊的新春氛圍。
燈組不僅點亮了這座古城,也昭示著三秦大地正以充沛的活力全力重啟,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
37組新春氛圍燈組集中點亮西安,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人間煙火氣三秦大地活力重啟迎新春
隨著各項復工復產措施的不斷出臺,陜西各地開始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正值春節臨近,面對迫切的返鄉需求,陜西交通系統開始逐漸恢復。1月24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進出港航班逐步開始恢復。同日,西安7家一級客運站逐步恢復省內市際和縣際客運班線。陜西鐵路系統加開多方向列車,滿足旅客的出行需求。
近期,賽格、大悅城、熙地港等商場陸續恢復營業,迎來了大量購物休閑的市民。城市里各大餐館逐漸恢復堂食,燒烤、火鍋、奶茶已不再是朋友圈里望眼欲穿的等候,回歸日常生活已經成為了現實。
盒馬西安曲江店。
走出家門,漫步街頭,菜市場叫賣聲不絕于耳,地鐵站臺人頭攢動,商場顧客熙來攘往......安靜了一個月有余的三秦大地,迎來了新春的曙光。
大唐不夜城的燈光又一次亮起,興慶公園的歡聲笑語又一次響起,永寧門的巨幅春聯又一次掛起......街頭巷尾,年味漸濃,人們對過一個健康、平安、祥和春節的愿望更加強烈。
正如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顧育英所說,“一年到頭,春節是我們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疫情過后,市民朋友對過個好年的渴望會更加強烈。所以我們克服困難,沒有放松新春氛圍營造和景區開放的籌備工作。”
陜西,正以和諧溫暖的氛圍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
西安站推出“五色香囊”服務,幫助重點旅客溫馨出行。
精準防控如何抓好“控”與“通”
1月2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強調,春節臨近,人員開始返鄉,對于來自不同風險區域的返鄉群眾,各地要分類、分區精準落實防控措施,防止政策執行簡單化、“一刀切”,防止層層加碼。
1月24日,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布通告稱“自2022年1月24日起,西安全域低風險,恢復正常出行,有序進行復工復產”,這一則新聞,激動人心。
解封之后,按下“重啟”鍵的西安恢復了活力。同時,西安疫情的收尾,也標志著陜西推進經濟復蘇的步伐正在加快。不少企業已做好準備,全面助力復工復產;隨著春節的臨近,因疫情封控隔離在家一月之久的陜西人,也開始期待在新年“煥新”。
街頭巷尾的煙火氣在蒸騰,大型商超正在快速重啟,工地企業機器在轟鳴,馬路上的汽車在穿梭,地鐵、公交、火車、客運汽車、航班陸續恢復,樓宇間的上班族身影忙碌……“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三秦大地復蘇的脈動,正清晰可感。
鐵路工作人員組織旅客遵守防疫規定有序進站乘車。
當前,隨著春節返鄉人員的增多,復工復產流動性加大,陜西防輸入防反彈的壓力依然很大。但是,不論防疫工作進行到哪個階段,病毒才是真正的敵人。如何精準施策,做好“控”與“通”,讓防疫舉措既安心又暖心,成為擺在陜西疫情防控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為保障群眾恢復生產生活和春節消費需求,陜西開始實施住宿餐飲、商貿零售、文旅娛樂等服務業激勵計劃,落實房租減免、增值稅加計抵減、發放消費券等措施,把疫情耽誤的時間追補回來,有序地讓社會轉起來,讓經濟活起來。
37組新春氛圍燈組集中點亮西安,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1月19日,在陜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將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列入今年陜西10大重點工作之首。
1月26日,西安市召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強調各區縣、西咸新區、各開發區和市級各行業主管部門,積極開展送政策、送服務、送保障活動,主動上門幫助制定恢復生產措施;鼓勵生活保障類企業加大上門服務力度,豐富線上消費供給,讓群眾少跑路;鼓勵企業春節期間不停工、不停產。
商洛市成立企業復工復產專班,派駐指導員,以企業有序復工復產保證新年“開門紅”;延安市寶塔區出臺18條措施支持保障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包括擴產獎勵、專項補助、減免租金支持中小微企業等;漢中市出臺《支持企業和重點項目春節期間不停工不停產不停業鼓勵員工就地過年工作方案》,資金補助春節不停產企業,并發放惠民消費券……
西安航天基地企業按下復工加速鍵。
在落實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陜西企業應復盡復。截至1月24日,西安市1655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779戶已恢復生產,占總戶數的47.1%。陸續出臺的惠企紓困政策可謂是“及時雨”,給企業注入了面向2022年的底氣。
在抗擊疫情的一個多月里,面對境外疫情輸入隱患加大,以及各行各業恢復秩序帶來的防疫挑戰,陜西變的是措施,不變的是戰勝疫情、保護老百姓生命健康、維持經濟社會正常運轉的目的。
目前,陜西已實現連續多日病例零新增,但這并不意味著戰“疫”的結束。春節來臨,陜西仍在戰勝疫情和恢復經濟的道路上努力,堅持復工防疫兩手抓,慎始慎終抓好“控”與“通”,全力以“復”,努力追趕“疫”失時光。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