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安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推動汽車產業上規模、上水平的部署要求,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壯大,也有短板和不足。
1.西安市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全市新能源整車企業有比亞迪、陜汽、西安吉利3家,配套企業有眾迪電池、三星環新電池、法士特等28家。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銷27.14萬輛,同比增長360.6%,僅比亞迪產銷新能源汽車26.86萬輛,穩居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首。但與國內先進地區和城市相比,我市的整車總量規模偏小,年產量排名不靠前,與一汽大眾、上汽大眾、東風日產等企業相比差距較大,難以形成馬太效應,不利于配套產業集聚。" />
記者 滿淑涵 攝
7月28日上午,省政協召開“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月度協商座談會。
西安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楊國勝發言:
近年來,西安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推動汽車產業上規模、上水平的部署要求,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壯大,也有短板和不足。
1.西安市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全市新能源整車企業有比亞迪、陜汽、西安吉利3家,配套企業有眾迪電池、三星環新電池、法士特等28家。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銷27.14萬輛,同比增長360.6%,僅比亞迪產銷新能源汽車26.86萬輛,穩居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首。但與國內先進地區和城市相比,我市的整車總量規模偏小,年產量排名不靠前,與一汽大眾、上汽大眾、東風日產等企業相比差距較大,難以形成馬太效應,不利于配套產業集聚。
2.關鍵核心技術日趨成熟,本地配套逐漸完善。目前,比亞迪研發的“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技術在國內領軍、國際領先,其發動機、變速器、離合器、懸架、電池等核心部件均實現企業內部供給。陜汽研發的混合動力壓縮式垃圾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港口車、增程式環衛車等新能源特種車廣泛應用市場。但我市在一些關鍵核心零部件上還有缺項,特別是除整車企業有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外,產業鏈中下游企業,規模小、技術實力弱、研發能力不夠強。
3.充電設施建設基本滿足充電需求。截止2021年12月,全市累計建成投運各類充電場站856個、充電樁11911個。其中,專用充電場站136個、社會公共場站714個,換電站6個;交流充電設施3539個、直流充電設施8292個、交直流一體充電設施80個,符合國家規定車樁比3:1的建設標準。但目前在城市主城區,由于土地資源限制,充電場站建設還有差距,在農村、高速公路、國道等地區,充電基礎設施還比較短缺。建設審批環節較多、時間較長,影響建設進度。
4.持續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氫燃料電池是我國汽車動力系統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目前,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最早開展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的研究單位之一;陜汽已研發出燃料電池客車、重卡及市政專用車等車型。但氫燃料造價昂貴,儲運的安全和技術、加氫站建設等問題仍是制約氫能汽車產業發展的瓶頸。
幾點建議:
1.用好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充分利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加強高校與企業產學研合作,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大對智聯網汽車產業的規劃和投入,推動高校、企業、研發機構產學研合作,突破車載智能計算平臺、高精度地圖與定位、車輛與車外其他設備間的無線通信等核心技術和產品。
2.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拓展產業鏈體系。圍繞整車需求牽引,堅持政策引導、企業主導、園區承載,加快引進培育一批國內外知名的核心零部件企業,以及車聯網、車規級芯片等關鍵核心部件企業,補齊短板弱項,形成自主可控、層級合理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
3.規范住宅小區充電樁建設。今年3月22日,住建部《住宅項目規范》征求意見稿中明確,住宅項目應配置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或預留安裝條件。建議省市相關部門積極研究出臺實施細則,在安裝條件、數量比例、技術指標等方面作出規定。在城市更新進程中加強充電樁的規劃和建設,在資金扶持、電力保障、運營管理等方面作出政策性安排。
4.落實新能源汽車企業環保和安全責任。落實國家五部門《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企業安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導企業在安全管理機制、產品質量、運行監測、售后服務、事故響應處置、網絡安全等方面增強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安全水平,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5.加快氫能研發及裝備制造。以陜汽整車企業為龍頭,加大燃料電池客車、重卡及市政專用車等車型的研發和投入,拓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應用場景,加強制氫儲運、加氫站建設和氫燃料電池重卡運營等業務。以技術突破和產業培育為主攻方向,以資源和市場吸引優勢企業集聚,構建氫能重卡運力平臺,推動重卡物流、氫能冶煉等應用場景示范,打造千億級氫能產業集群。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