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是十四五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戰略思考,把文化建設推向國家戰略的層面,具有鮮明的首創價值。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數字驅動各行各業變革與創新已經成為世界性主題。數字化是將文化資源“活化”的重要手段,肩負著讓黃河豐厚的遺產資源“活”起來、“傳”下去的責任和使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化既保護文物,又展示文化,最終活化文化場景,感受文化魅力,實現文化傳承,提升國家認同。" />
記者 杜靜波 攝
9月20日上午,省政協召開“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月度協商座談會。
長安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余侃華表示:
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是十四五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戰略思考,把文化建設推向國家戰略的層面,具有鮮明的首創價值。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數字驅動各行各業變革與創新已經成為世界性主題。數字化是將文化資源“活化”的重要手段,肩負著讓黃河豐厚的遺產資源“活”起來、“傳”下去的責任和使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化既保護文物,又展示文化,最終活化文化場景,感受文化魅力,實現文化傳承,提升國家認同。
一、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數字化建設困境
目前我省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存在建設方向不明確、重硬件輕軟件、重對內流程輕對外平臺、重開發輕傳播等問題。一是建設管理中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薄弱。建設管理停留在傳統建筑業的模式上,人力資源成為公園建設和管理中的主要實施力量,但缺少必要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技術措施和手段。二是建設管理中的游客身份缺位。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提供給民眾接觸自然、親近自然的生態場所。現有的建設管理游客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個性化數據并未掌握。三是建設管理不適應互聯網時代游客的需求變化。互聯網的基礎建設尚未得到重視和保障,規劃布局、景觀設計、文化內容等各個環節沒能適應這種變化。缺乏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提升改進設計、建設、管理等各個方面。
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數字化建設建議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數字化建設核心,包括1 個平臺—智慧綜合信息平臺,存儲、分析和可視化數據信息;2 個子系統—智慧管理系統和智慧服務系統,用于日常管理與決策,形成以人為本的參與性的智慧服務,增強游客交互感。建立黃河文明標識體系,分析城邑體系、山川界域、文化線路、人文勝跡、革命圣地五方面標識特征,形成歷史古跡、宗教、聚落、民俗風情、藝術等五大資源。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化評價指標體系,應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結合數字組織與數字業務,進行指標體系構建。
(一)明確數字戰略方向。各級領導者高度重視數字化建設,制定合理有效的數字化發展規劃。應該形成戰略意識、配備熟悉數字業務的隊伍,形成明確的數字化方向與路徑,將更多資源投入文化展示與傳承。
(二)提高數字化業務水平。設立歷史、地理、生態、計算機、數字營銷的跨專業專家平臺,建設國家級文化公園資源庫,梳理文化元素,形成基礎資料。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對文物、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設計數字傳播資訊形式,利用數字媒體開展全方位數字傳播。
(三)優化數字組織結構。要使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業務流程全面數字化。基于目前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鏈式特點,公園的各個節點地域分布廣泛,在組織設計上必須設立國家級云管理平臺,各省級構建扁平化的矩陣組織,各網點公園的審批、匯報、宣傳、投訴、預警子系統全部在云平臺上開展工作。
通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數字化建設,合理利用和傳承黃河文化,使傳統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使黃河的根魂文化在新時代得以切實彰顯與傳承。把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打造成為探尋華夏歷史文明的國際窗口、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以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高地。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