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發揮科技領軍人才作用,助推秦創原建設,基于行業特色鮮明省屬高校這一背景,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加大校企高水平科技人才雙向流動,構建高校人才解決企業科技瓶頸、企業人才助推高校提升學科建設水平的格局
建立校企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雙聘政策,鼓勵實施校企雙方聯合開展“需求導向、成果共享”的選才用才機制。發揮企業集聚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要素作用,構建“成果產出-技術轉化-企業孵化-資本運營”創新鏈完整的成果轉化產業化新模式,圍繞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開發,到高校選聘技術人才,被選聘教師可兼職加入,聯合組建合作團隊,共同開展科技攻關,并由企業給予一定的待遇。同時,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圍繞學科專業發展,設置一定比例的崗位,引進有創新或實踐經驗的企業高水平科技人員兼職,參與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工作。使企業需求在知識技能結構、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更新、實踐教學指導和創業就業引導等方面發揮相應作用。通過鋪設高校到企業互通的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渠道,可加快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高效銜接,實現高等院校人才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進而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形成“一人雙崗、就職高校、服務產業”的校企人才融合發展新格局。" />
記者 杜靜波 攝
11月15日上午,省政協召開“發揮科技領軍人才作用,助推秦創原建設”月度協商座談會。
省政協委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黨委書記、綜合業務網國家重點試驗室黨委書記李贊介紹:
為更好發揮科技領軍人才作用,助推秦創原建設,基于行業特色鮮明省屬高校這一背景,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加大校企高水平科技人才雙向流動,構建高校人才解決企業科技瓶頸、企業人才助推高校提升學科建設水平的格局
建立校企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雙聘政策,鼓勵實施校企雙方聯合開展“需求導向、成果共享”的選才用才機制。發揮企業集聚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要素作用,構建“成果產出-技術轉化-企業孵化-資本運營”創新鏈完整的成果轉化產業化新模式,圍繞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開發,到高校選聘技術人才,被選聘教師可兼職加入,聯合組建合作團隊,共同開展科技攻關,并由企業給予一定的待遇。同時,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圍繞學科專業發展,設置一定比例的崗位,引進有創新或實踐經驗的企業高水平科技人員兼職,參與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工作。使企業需求在知識技能結構、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更新、實踐教學指導和創業就業引導等方面發揮相應作用。通過鋪設高校到企業互通的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渠道,可加快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高效銜接,實現高等院校人才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進而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形成“一人雙崗、就職高校、服務產業”的校企人才融合發展新格局。
二、發揮高校科研平臺、創新團隊優勢,提升企業技術人才科技創新能力,助力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企業在產品研發與生產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在后期的技術更新和科研平臺建設方面不夠重視,造成技術更新較慢。通過發揮高校學科、平臺、人才的資源優勢,依托高?,F有高層次科研平臺、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和行業轉型升級及企業科技創新,布局創新鏈,延長產業鏈,組建跨學科跨領域的“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明確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推動先進企業在高校設立研發機構或平臺,提高成果產出的針對性,拓寬小試和中試渠道,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企業在高校科研投入、平臺建設、技術創新等方面予以積極對接、精準服務,聯合打造集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產品企業孵化等為一體的區域型科技產業園,在不斷提高企業人員的科技創新能力的同時,吸收已有的科研成果,推動企業產業技術更新,暢通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技術創新渠道。
三、建立“菜單式供給+訂單式服務”的合作機制,創新校企合作模式,聯合攻關科技難題,服務生產一線
理清企業產業升級與技術更新需求,列出困擾或制約企業發展的技術難題,以“揭榜掛帥”“認領式”的等模式面向高校公布課題,推動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有效銜接。同時對接產業領域內優勢明顯高校,提前布局產業技術需求目標,發揮高校人才聚集與創新能力,產出利于企業發展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圍繞關中先進制造、陜北能源化工、陜南綠色發展等區域創新發展需求,組建全方位、全流程的技術轉移協同創新聯合體,共同開展安全、綠色、低碳、智能領域的創新鏈。高校面向企業將所能提供的重點科研成果和科研服務范圍分類列出,由企業直接進行選擇與對接,推動高校成果快速服務于生產一線。同時創新高??萍汲晒D化新模式,建立“研究院+公司”、“教師+專業資質+公司”等轉化模式,全面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