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站向社會免費開放”“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文化”是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的關鍵詞之一。
近年來,陜西著力加強文化建設,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11項考古成果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石峁、蘆山峁、楊官寨、太平遺址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作出原創性貢獻。話劇《柳青》《主角》榮獲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毛烏素沙漠的女人》《歌從黃河岸邊邊來》《一條棉被》榮獲“群星獎”,“文學陜軍”“長安畫派”“西部影視”“陜西戲劇”等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省圖書館新館、陜西考古博物館、秦陵銅車馬博物館建成開放,碑林博物館改擴建取得積極進展。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如何守正創新,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展開了熱烈討論。
李梅委員:
推動戲曲藝術薪火相傳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守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這一瑰寶,是廣大戲曲藝術工作者的使命。多年來,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始終致力于中國戲曲的傳承和發展,創作出一大批精品劇目,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項國家級大獎。
“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李梅建議,新設一所以培養地方傳統戲曲人才為特色的戲劇學院,創新戲曲人才培養模式,打通戲曲教育上升通道,搭建戲劇人才專、本、碩“立交橋”和“直通車”,有效破解現階段地方戲劇藝術人才斷代和學歷層次低的困境,提升人才整體水平。
李梅還建議,發展戲曲文旅產業,助力當地經濟創新發展,借力新設戲劇學院,打造產、學、研、旅一體化“戲劇小鎮”,建立與戲劇相關的產業發展鏈,輻射帶動周邊區域文化產業形成集聚效應,推進文旅融合,拉動地方經濟文化快速發展。
宋亞平代表:
在農村校園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近年來,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宋亞平一直關注少兒文化教育,先后提出了讓留守兒童有更多機會去“涂鴉”、讓更多孩子感受到“美”的力量等建議。
今年,宋亞平將關注點聚焦農村。她說:“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影響人、感召人、激勵人。工作、生活在文化大省,我必須在堅定文化自信自強上扛起責任,通過更好地履職,開展好啟蒙教學,激發學生興趣,讓更多孩子感受到文化藝術的魅力。”
宋亞平建議,組織聘請藝術家、非遺傳承人、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大學生志愿者,對當地教師和學生進行義務輔導;在鄉鎮中因地制宜,每年定期舉辦一次學生藝術、體育節活動,以賽(展)促美育發展;結合不同地域特點,開展多種多樣的鄉村美育活動,讓青少年愛家鄉、愛生活,激發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崔榮華代表:
加強西安市大遺址保護利用
“陜西是文化大省,有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等中華文明和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充分發揮陜西歷史底蘊深厚的優勢,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交流合作,結合現實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全國人大代表、世紀榮華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崔榮華說。
西安大遺址眾多,其中以周、秦、漢、唐時期的都城、宮殿和帝王陵寢等大遺址最具代表性。當前,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成功經驗已成為國家大遺址保護的典范,省部共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是陜西統籌推進文物保護、城市發展和生態建設,打造國家一流大遺址保護利用示范樣板的又一歷史機遇。
對此,崔榮華建議,加快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加強保護資金保障,以此提升漢長安城等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各大遺址區一體化發展。(記者 李羽佳)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