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8月14日電 題:常德會戰:從與城共存亡到與城共興榮
新華社記者周勉
在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博物館常德會戰展廳入口處,一面墻上布滿了十幾雙由當年抗戰老兵留下的手印,無聲訴說著那段艱苦卓絕、浴血奮戰的歲月。參觀的人們不時駐足凝視,陷入沉思。
1943年秋,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被迫轉為守勢。為挽回戰爭頹勢,鄂西會戰后,日軍策劃了“常德殲滅作戰”。
“日軍發動‘常德殲滅作戰’的目的,就是企圖以此牽制可能參加遠征軍的中國機動兵力,策應其在東南亞、太平洋地區的作戰,并劫奪‘洞庭糧倉’常德地區的戰略物資,達到‘以戰養戰’之目的。”常德博物館副館長龍朝彬說。
1943年11月初,日軍沿東起湖南華容、西至湖北荊州對岸彌陀寺一線,對中國守軍展開攻擊。從地理位置看,地處平原的常德城易攻難守,加上前期日軍已將守城部隊與外線作戰中國軍隊的聯系切斷,導致國民革命軍第74軍第57師只得孤守常德。
在師長余程萬率領下,第57師官兵與武器、人數占絕對優勢的日軍展開殊死搏殺。攻城日軍在飛機、大炮支援下,四面圍攻常德,并多次施用毒氣。中國守軍“有一墻守一墻、有一壕守一壕、有一坑守一坑”,在常德城郊、城垣、城巷與侵略者血戰。因彈盡糧絕,援軍又遲遲未至,孤城常德于12月3日失守。但幾天后,第57師剩余官兵百余人與從第九戰區趕至的援軍第58軍新11師一起,克復常德城。
“整個會戰中,常德軍民一心,誓與城共存亡。”龍朝彬說,會戰中,中國官兵傷亡數萬人。其中,犧牲的將領有彭士量、許國璋、孫明瑾、柴意新等。戰前,常德民眾踴躍參與備戰,除捐糧捐棉之外,120多名當地泥木工組成“戰時工程服務隊”協助第57師修碉堡、挖戰壕,許多民眾還在戰時主動傳遞戰報、運輸彈藥、送茶送飯、搶救傷員。
龍朝彬表示,常德會戰中中國守軍堅守時間之長、官兵犧牲之慘烈,是抗戰戰略相持階段少見的。會戰給日軍以相當的損傷消耗,較重地打擊了進犯的日軍,部分地破壞了日軍南下的作戰企圖,在戰略上配合了敵后戰場反“掃蕩”反“清鄉”斗爭。
常德會戰后,彼時的常德全城幾乎被夷為平地,僅剩幾棟還有完整房頂的建筑。而如今,常德已蛻變為“國家園林城市”和“國際濕地城市”;作為魚米之鄉,常德的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已連續21年保持湖南全省第一;經濟總量位居湖南省前列。
常德城區里,當年會戰的遺跡白馬湖碉堡、城壕灣碉堡等,已和繁華的商圈、秀美的公園、寧靜的校園融為一體;損毀殆盡的老西門,經過重建改造后煥然一新,成為常德新地標。
“作為常德城市的建設者之一,我有一種與城共興榮的自豪感。”常德抗戰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樹高如今已年過六旬,曾在常德市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任職多年,參與過涉及數十萬群眾的常德市舊城改造。
據了解,常德市成立了常德會戰研究會、常德抗戰文化研究會等多個民間組織,積極搜集抗戰史料、傳播抗戰文化,其中,常德抗戰文化研究會創建的常德抗戰文化交流中心每年接待海內外參觀者達數十萬人次。劉樹高說:“常德會戰體現的偉大抗戰精神,我們要永遠傳承弘揚。”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