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成為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為地面與嫦娥四號探測器搭建起通信橋梁的中繼星“鵲橋”發揮了關鍵作用。...
由微生物驅動的有機碳分解對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影響。到底種地、造林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如何影響全球碳循環?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科研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其中奧秘。...
“打著高科技的旗號,標榜人工智能化的噱頭,卻改變不了其忽悠人的本質。人們愿意擁抱高科技,愿意信任和嘗試新技術產品,是一件好事。但若是利用現代人健康需求旺盛的‘痛點’,以高科技為噱頭騙人就大不該了。”...
3日上午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 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并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孫立廣-謝周清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研究,揭示了該島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嘯襲擊的歷史,證實了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沖擊大陸海岸帶的事件。...
40多年來,我國衛星遙感技術從跟跑到并跑,數據應用也從依賴進口到自力更生,進而出口至發達國家和地區。如今,中國遙感正在商業化市場中高歌猛進。...
浩瀚宇宙,太陽系一隅,在地球與月球之間,一座貼有中國標簽的“鵲橋”,已經搭建完畢,其任務是迎接到訪月球的地球客人——嫦娥四號。...
12月29日16時,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及遠征三號上面級),成功將6顆云海二號衛星和搭載發射的鴻雁星座首顆試驗星送入預定軌道。...
12月28日12時45分,C919大型客機103架機平安降落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圓滿完成第一次飛行,標志著目前共三架C919飛機進入試飛狀態。...
12月25日上午,由寶雞機器人智能制造研究院承辦的“智能制造高峰論壇”在寶雞陳倉區隆重舉行。論壇以“智能時代,制造未來”為主旨,中共寶雞市陳倉區委、陳倉區人民政府主辦。...
12月23日上午,“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項目”啟動儀式暨高峰論壇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校區舉行。全球首個全系統、全鏈路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中心將落地西安。...
“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從現在再飛行15天左右,將著陸于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航天器。嫦娥四號有三大科學任務: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礦物組分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探測研究。”12月20日,空間探測首席傳播專家龐之浩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12月18日,記者從陜西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獲悉,今年8月陜西省政府辦公廳制定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陜西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加快推進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而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也將創造數以萬計的新型工作崗位,帶動百姓的高質量就業。...
近日,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和俄羅斯科學院聯合審議了俄羅斯月球計劃。根據會議討論的結果,俄羅斯將不早于2026年參加“門戶”國際月球軌道站項目的建設工作。...
太赫茲雷達成像系統能彌補光學、紅外等傳統雷達對慢速移動目標(如地面上的恐怖分子)探測的不足,能大大提高SAR圖像可判讀性,為復雜環境下運動目標探測應用奠定技術基礎。...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作為托卡馬克超導裝置,它將用強磁場約束高溫等離子體,最終實現核聚變能量的穩定可控釋放,預計在2050年前后實現核聚變能商業應用,從而造福人類。...
大米是中國人餐桌上常見的主食之一。事實上,從古人直接采食野水稻,到今天人們選育栽培優良稻種,走過了相當漫長的歲月。那么,稻作農業是如何孕育和形成的?從稻作農業來看,農業起源在文明起源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你知道嗎?不用找窗口排隊也能注冊一家公司,既不收費又能享受高效便捷的VIP服務。12月11日,“最多跑1次”智能注冊登記機器人在西安市經開區和高新區政務大廳落地使用,吸引了不少前來辦理業務的群眾。...
為揭開大腦的奧秘,中國科學家計劃為人腦中錯綜復雜的神經元和血管繪制出最精細的三維“地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課題組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經過多年的調查、發掘與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