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韓永國)近年來,陜西省咸陽市兩級法院積極推動訴源治理改革,繼承發展“楓橋經驗”,探索出“五鏈共治、法在基層”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作用,使訴源治理成為市域社會治理中一道可持續、可復制的新“楓”景。
據統計,2019年,咸陽全市法院訴前調解成功率同比上升22.4%,民轉刑案件同比下降6.4%,失信被執行人比率下降5.01%,全市已有9個縣區新收訴訟案件增幅減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政治統領,在黨建鏈上發力
讓黨建引領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就是黨委、政府統籌謀劃,整合基層資源力量,讓其協同發力,形成工作有效聯動,使基層群眾的矛盾有地方協調、有人員化解。
為此,咸陽將市縣兩級綜治中心、矛盾糾紛聯合調處中心、訴調對接中心整合到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在鎮(街道)、村(社區)建立法律服務站和法官工作室,建成覆蓋市、縣、鎮、村四級、多功能于一體的基層訴源治理新平臺。
為從機制上夯實訴源治理政治基礎,咸陽市委組織部、市委政法委聯合出臺文件,成立訴源治理臨時黨委,把黨支部建在法律服務站、黨小組設在法律服務窗口,由駐村(社區)法官擔任村(社區)黨支部副書記、鎮(街道)法律服務站臨時黨支部書記,切實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黨的政治引領作用。
與此同時,在咸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的積極協調下,咸陽市將轄區萬人成訴率、訴前化解成功率、被執行人失信比率、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比率、民轉刑案件比率納入目標責任考核體系。今年初,有7個市直部門和縣區因以上5項指標未達標而受到處罰。
在咸陽,由法院解紛的“獨角戲”已轉變為社會共建共治的“大合唱”。以黨建為引領,以基層黨組織總攬全局,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優勢日益顯現。
法治立規,在發展鏈上見效
“‘五鏈共治、法在基層’其基本內涵就是探索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人民司法理念,在切實提升訴訟案件質效、著力抓好案源治理的同時,充分發揮司法在引導規范、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獨特優勢,從源頭上預防化解矛盾糾紛,為實現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了一條法治化的新路徑。”咸陽中院院長馮華說。
隨著訴源治理的深入開展,咸陽各法院充分發揮法治牽頭作用,依法引導基層組織、社會團體將調解組織融入到產業鏈上。目前,全市已在運輸業、旅游業、果蔬產業等多個產業領域的社會組織設立了調解組織,化解糾紛1211件,成功率達87.67%。
此外,咸陽中院制定了《關于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建立“專人辦、不收費、快執行”的“人民調解+司法確認”工作機制,有效破解多元解紛“調而不結”的困境。
同時,咸陽中院與市政府聯合制定《關于統一構建府院良性互動機制的若干意見》,著力從源頭上預防化解行政爭議,促進行政機關決策法治化、規范化。2019年,全市法院針對防范金融風險、精準扶貧、生態環保、掃黑除惡、基層治理等發出司法建議174份;咸陽市兩級行政機關案件勝訴率提高6%,行政案件同比下降了46.6%。
2019年以來,咸陽各法院派駐1000多名法院干警深入全市135個鎮(街道)和2072個村(社區)擔任包聯法官,配套出臺《工作零缺陷、程序零違規、辦案零差錯、服務零投訴、違紀零容忍工作意見》等相關文件,提升基層組織決策法治化,夯實訴源治理法治基礎。
與包聯法官機制相呼應,全市法院干警發揮專業優勢,通過日常“義診”、提前“約診”、法官“坐診”、綜合“會診”、上門“巡診”,探索形成了矛盾糾紛“五診療法”,引領糾紛解決機制的健康發展。
自治固本,在興趣鏈上扎根
找準法治宣傳興趣點,激發群眾自治熱情,是咸陽中院的首要關注點。該院將發布訴源隱患“通知書”,舉辦“法律沙龍”,拍攝法治微電影,將法律知識與秦腔表演、書法筆會等文體活動結合起來,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
與此同時,咸陽中院出臺《關于將旁聽群眾意見引入審判工作制度》,設立巡回審判點,開展群眾評案、判后說法等活動,著力為基層培養一批“說法帶頭人”。通過包聯法官“半月談”、家事和美“法管家”、組織群眾建立“四會”自治組織以及在全市各中小學設立“紅領巾法學院”等活動,不斷激活基層組織自治內在動力。目前,全市有1543名網格員、2771名普法志愿者、3047名法律明白人、5432名調解員活躍在社區村組。
此外,咸陽各法院以引導村社依法制定鄉規民約、幫助群眾提煉家風家訓為突破口,努力打通法治到基層的“最后一公里”。
德治潤心,在文明鏈上出彩
訴源治理的關鍵是人的思想治理。咸陽中院通過制定《將善良風俗引入審判工作指導意見》,在民事審判中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公序良俗放在突出位置,切實保護和鼓勵誠實守信、見義勇為、扶危濟困、扶弱助殘等行為。
同時,全市各基層法庭設立懲戒失信“曝光臺”,曝光失信被執行人6383名,加大對欺詐、失信等不良習俗的矯正;通過“道德法庭”等,大力褒獎善行義舉,實現法治方式與良俗善治的有機結合。
此外,咸陽法院積極打造“無訟村”。2019年以來,全市打造233個文明村鎮、11.1萬家星級文明戶,107個村(社區)進入到“無訴村(社區)”行列,49個村(社區)未發生刑事案件。
智治促融,在智慧鏈上延伸
依托咸陽中院搭建的矛盾糾紛在線調解平臺,咸陽市投資建設了集在線申請、調解、仲裁、公證、司法確認、訴調對接、執行申請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咸陽法治e平臺”,實現了村(社區)、鄉鎮(街道)、縣(區)、市級網絡無縫對接,推動訴源治理方式的現代化。
不僅如此,咸陽市還把該平臺融入全市統一的“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網上服務平臺。該平臺運行以來,累計受理市民訴求12.15萬起,辦件及時率達96.57%,滿意率為99.83%。
咸陽市兩級法院還通過設立“云上法庭”,開展微信“法管家”試點,進行網上陪審團試點,推廣“移動微法院”等,創設網上司法民意互動工作機制,用現代科技把公平正義運送到基層和群眾身邊。2019年,全市法院系統網上成功調解案件1514件,“云上法庭”庭審直播3457件。疫情期間,咸陽市兩級法院通過“移動微法院”審執結各類涉疫情矛盾糾紛168件。
“市域治理的重心在基層,關鍵是靠創新,咸陽市‘五鏈共治、法在基層’的訴源治理模式,就是堅持完善和發展新時代的‘楓橋經驗’,實現由小治理向大平安的根本轉變。”咸陽市委書記岳亮說。
經過不懈努力,“五鏈共治、法在基層”訴源治理的實踐探索已初顯成效,咸陽市域社會治理特色亮點不斷涌現,一批司法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實踐品牌已逐步形成并發揮作用。目前,全市51個鄉鎮(街道)、119個村級(社區)建成標準化訴源治理示范點,帶動輻射作用不斷凸顯,訴訟案件“井噴式”增長的勢態得到緩解。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