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商洛,山野郁郁蔥蔥、流水曲折回環。近日,省高級人民法院組織開展“法院+媒體”宣傳基層行活動,邀請媒體記者深入商洛市,見證商洛法院近年來在發揮環資審判職能、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等方面的努力與工作成效。
心系“國之大者”打造生態“聚寶盆”
近年來,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通過發展木耳等產業,幫助村民走上了致富增收的“快車道”。
為護航木耳產業更好發展、守護秦嶺生態環境,柞水縣法院組織干警常態化深入金米村,就種植、銷售等方面的法律問題答疑解惑,并就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等進行普法宣傳。
“法官們的到來,讓大家了解了特色產業種植及秦嶺生態保護的各項政策。如今,我們村山清水秀、產業興旺,離不開法官們的多年幫助。”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正森說。
盛夏的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山色蒼翠、流水潺潺。
“近年來,景區游客絡繹不絕、商家紛至沓來,帶動柞水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全縣人民奮發圖強、干勁十足,著重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柞水縣委黨校高級講師李莉介紹道。
為守護景區青山綠水、助力打造生態“聚寶盆”,近年來,柞水縣法院組織干警向周邊群眾、過往游客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服務,宣傳秦嶺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引導廣大群眾爭做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忠誠“衛士”。
近年來,柞水縣牢記“秦嶺之訓”,心系“國之大者”,凝聚起了保護秦嶺的磅礴力量。自2018年以來,該院共審理環境資源類案件33件,收繳生態修復賠償金15萬余元。今年7月,該院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建立起柞水生態環境聯動保護機制。
探索“洛南模式”形成“1233”工作法
在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生產現場,原本裸露的開采區重新栽上了綠油油的樹木,遠遠看去,已與周圍山體融為一體。該企業從事鉬礦露天開采等業務,年產值約12億元。
近年來,洛南縣法院突出生態修復職能,督促九龍礦業對礦山進行生態修復。該公司總經理殷柳華介紹說:“截至目前,公司已經投資3000多萬元,建立了污水處理廠,并成立了安全環保科,專注于生態修復工作。”
紅豆杉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植物大熊貓”之稱。今年以來,洛南縣法院聯合縣林業局、音樂小鎮旅游文化公司,著力打造“秦嶺紅豆杉司法保護基地”。目前,38畝土地上的數千株紅豆杉已經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據洛南縣林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何偉南介紹,該基地總規劃面積500畝,建設完成后將栽植紅豆杉2.5萬株。
洛南縣音樂小鎮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袁保智說:“今年上半年,我們利用在音樂小鎮舉辦的27場活動,加大對秦嶺珍稀動植物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等進行科普宣傳,取得了良好效果。”
自2018年洛南縣法院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以來,已審結案件540件,恢復耕地、林地100余畝。由該院探索出的“生態修復優先”環資審判“洛南模式”,總結出的“樹牢一個理念,立足兩個定位,聚焦三項職能,突出三個效果”的“1233”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法,已成為切實保護秦嶺生態的司法利劍。
預防與懲治并重打擊與修復并舉
位于商洛市的二龍山水庫,是當地人放舟觀光、休閑娛樂的理想去處。
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水庫生態環境,今年以來,商洛市中院聯合檢察機關及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在二龍山水庫掛牌建設“商洛市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設置“增殖放流區”“補植復綠區”。
商洛市二龍山水庫管理處副主任黃曉偉深有感觸地說:“基地掛牌后有了法院指導,還有了專門工作室供法官現場辦公,這對于警示、預防破壞水庫的行為起到了司法震懾作用,非常有利于水庫的生態修復。”
近年來,商洛中院將環資審判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赴外“取經”,對“貴陽模式”等環資審判先進經驗進行深入學習。市縣兩級環境資源審判庭實行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審合一”,實現了懲治違法犯罪、修復生態環境、賠償經濟損失、教育廣大群眾“一判四贏”的良好效果。
在實踐中過程中,商洛各級法院牢固樹立保護優先、預防與懲治并重等司法理念,注重打擊破壞秦嶺生態的違法行為,更注重秦嶺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同時,各級法院還以發布典型案例等方式,提升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形成全社會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強大合力。2018年至2021年,商洛兩級法院共受理各類環資案件344件。今年1—6月,全市共受理各類環資案件27件,目前已審結13件。
商洛市中級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商洛兩級法院將繼續樹立現代司法理念,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強化司法協作、當好“秦嶺衛士”,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楊慧)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