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訊 陜西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如何保護好這些人類瑰寶是陜西文物系統一直努力的方向。1月18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完成的《考古現場脆弱性文物臨時固型提取及其保護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研發出文物應急保護技術
考古發掘現場,有些文物、遺跡非常脆弱,會因發掘時環境突變而損毀,秦俑身上的彩繪就是典型代表。多年來如何將這些脆弱遺跡完整、安全、有效地提取到實驗室進行永久保護,一直是考古發掘現場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研發適合考古發掘現場脆弱遺跡應急保護技術,是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工作者所面臨的重大難題,而在現場提取文物的關鍵技術就是臨時固型技術。
臨時固型技術是在現場對脆弱遺跡先進行預加固,待器物或遺跡具有一定強度后,將其安全轉移到實驗室,之后再將加固材料去除的技術。在考古現場具有及時、有效,最大程度保存現場文物原貌的功能,也不妨礙后續保護措施的實施,是非常重要、高效的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措施。
獲獎項目都研究了哪些內容
研究團隊認為臨時加固和可控去除技術使用的材料應具有較低的融化溫度,且在常溫下可以固化。材料融化后形成的融液進入文物本體的孔隙后,結晶固化可與脆弱性文物本體形成一個整體,賦予文物一定的強度,而且保持發掘過程中文物的形態不因臨時提取而被破壞。
依據可控去除的臨時固型材料的設計與遴選原則,項目選取了薄荷醇、薄荷酮、薄荷醇乳酸脂、麝香等香料作為備選材料進行加固實驗研究。比較研究結果后,對薄荷醇及其衍生物作為目標材料進行深入研究。
通過壁畫、脆弱性文物及遺跡的模擬實驗,系統研究了文物加固提取的工藝技術路線,同時研制了可控提取文物的最佳工藝技術路線,研制了文物微環境控制裝置,開發了一批適合于文物提取的工具與裝置,為文物標準化提取過程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據了解,在使用薄荷醇前,國內外常用的臨時固型材料有石膏、聚氨酯泡沫、環十二烷等。石膏加固后不便提取和運輸,聚氨酯泡沫,使用時會釋放毒素并且易燃。環十二烷被稱為“萬能保護材料”,但是對人類健康有影響。 因此,項目組發現的薄荷醇綠色環保,在室溫下可以升華,具有揮發性,成為了臨時固型材料的良好候選者。
實現搶救性保護開創性成果
據介紹,這是首次在國際上,依據文物保護特點,提出的臨時固型材料的遴選與研發原則;首次在國際上,成功地將薄荷醇應用于多種不同材質脆弱文物與遺跡(彩繪遺跡、漆木器、壁畫、棺板、骨骼、化石等)的提取;首次在國際上,系統地研究了薄荷醇用于文物遺跡的臨時固型特性,開啟了未來對此類材料持續研究的先河;填補了國際上對“綠色安全、可控去除”臨時固型材料的需求空白,是我國考古發掘現場搶救性保護工作的開創性成果,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較高的推廣價值。
近年來,利用薄荷醇材料以及提取技術,除了應用于秦俑一號坑出土遺跡提取外,在江西南昌海昏侯主棺琉璃席提取,江蘇省盱眙大云山江都王王后墓出土的鑲玉漆棺保護等重要發掘中,已成功提取了68處脆弱性文物,得到文物所在單位的一致好評。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佳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