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收到貨物與“賣家秀”有差別或者不喜歡怎么辦?有人可能會選擇退貨退款,也有人會選擇給賣家一個“差評”。
可近年來,網購給差評顯然已成為一個“高風險”行為,買家因為給差評被賣家騷擾威脅甚至大打出手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近日,三秦都市報記者作了相關調查。
網購給差評
顧客被辱罵
11月7日,記者先就“你給過網店差評嗎,給差評后有怎樣的經歷”,在600余人的朋友圈里作了個小調查,發現不管是哪個平臺,什么樣的商家,似乎都遇差評便如臨大敵。
在西安一家網絡公司上班的IT男小鄧向記者分享了他的經歷:今年3月的一天中午,他在某網絡訂餐平臺上叫了份炸雞飯的外賣,因為飯里有根頭發給了店家一個差評,竟遭到了對方的短信辱罵。
“當天晚上我都已經睡下了,一個陌生號突然連環發短信用三字經罵我。還報出我的詳細地址,問我是不是腿想骨折。”小鄧說,他氣不過回電話質問,對方的態度仍十分囂張,并承認自己是外賣店家,要他以后晚上回家“小心點”。最后他將這件事向外賣平臺進行了投訴,外賣平臺罰店家停業整頓3天,并進行了罰款處理,對方的態度才有所好轉。“打電話給我道了歉,還說要登門拜訪。我最后想著得饒人處且饒人,也沒再追究。”小鄧說。
白領曉云則告訴記者,自己曾有發差評被“和諧”的經歷。“當時我在某知名實體店的官方網站買了副價值400多元的耳機,沒想到收到貨之后一邊耳朵里的發聲單元竟然是松的,拿起來叮當響。”曉云稱,自己因此想退貨,可售后非要她提供檢測報告。“就幾百塊錢的東西,檢測一下說不定費用比耳機還高,我也沒那么多時間耗在這上面,最后只能收貨給了賣家一個差評。”
曉云說,讓她生氣的是,幾天后她再去這個頁面上看,自己的差評居然不見了。“上百條評論我整整翻了3遍,全是好評,我的那條死活找不到。”曉云認定對方對她的差評進行了刪除處理。
除了“被攻擊”“被和諧”,全職媽媽劉女士還向記者講述了自己“被打感情牌”要求刪差評的經歷。“前段時間我在某寶上給孩子買了身秋衣,才穿了一周多就嚴重起球。最后我把起球的照片上傳在評價里,給了賣家一個差評。”
劉女士稱,完成評價的當天下午,自己就接到賣家打來的電話,懇求她將照片和評價刪除,還表示愿意給她退款。“賣家是個女的,說自己一人帶兩個娃,很不容易,希望我體諒一下,態度非常好。我最后覺得挺不好意思的,就把評價刪了,也沒要她的退款。”
“差評”為何有如此影響力
差評究竟對商家有哪些影響,以至于商家們要如此絞盡腦汁地來“消滅差評”呢?記者就此采訪了一位在某購物平臺上開了十多年網店的資深店主。
這位李姓店主稱,中差評對于新手賣家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因為本來信譽就不高,有限的評價里出現中差評,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其他買家的判斷。對于一些比較成熟的店鋪來說,影響則不是特別大。但如果這個中差評的內容是針對賣家一些原則性問題進行投訴,則會影響其他人的判斷。
該店主稱,總的來說,中差評一是會影響店家整體好評率,差評多的話店家升級慢。二是中差評會影響整體的店鋪評分,通常買家給好評是對信譽加分,差評則相反,會給店鋪減分,差評越多,店鋪的信譽就直線往下降。而這些最終都會作用在店鋪的銷量上。“做生意嘛,誰都希望自己賣得越多越好,可差評給消費者帶來的心理影響是特別強的,一旦看到差評,可能本來想買這個產品的,最后也會考慮放棄。”
那么,買家和賣家在給差評這件事上的微妙關系該如何調和呢?社會熱點專家王曉勇認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的,以評價機制來評定一個店鋪好壞,這種方式已經有些落伍。“當然,一些店鋪的商品質量、服務態度可能確實存在問題,但買家中也不乏一些過度挑剔的人。而且這種機制下還常常會出現一些通過刷惡評來誤導其他消費者的現象,最后搞得消費者不滿意,店家也委屈。”王曉勇說,這就出現了一個網上交易到底如何監管的問題,他認為,應該有一個第三方平臺、一個健全的投訴機制來對雙方的行為加以約束。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