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報訊(記者 馬虎振)延安蘆山峁遺址發現大型人工臺基及其上構建的多座規整院落和玉器奠基現象,疑似中國最早的宮城雛形。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表示,蘆山峁遺址是除了石峁遺址之外,夏代建立之前黃土高原南端最重要的一處發現,是實際上已經具備了早期王國都邑條件的遺址,代表了游離在夏王國之外的一支勢力。
核心區一人工臺基頂部分布三座院落
蘆山峁遺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雙田村蘆山峁自然村北。在該村的腦畔山、馬家坬等靠近山頂的地點曾出土28件玉器,還發現了相當于龍山文化晚期的白灰居住面、灰坑、石刀、石斧、陶片。1992年,蘆山峁遺址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之后,在國家文物局“河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的文化環境與生業”課題帶動下,陜晉蒙交匯地帶的河套地區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城址,其中以神木石峁遺址層級最高,規模最大。這些發現表明,河套地區在龍山時代可能已進入了早期國家起源階段,從而引起國家和學界的高度關注。在此背景下,橫亙在河套與關中的延安地區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區域。之后蘆山峁遺址被選定為“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項目的核心聚落。
2014年開始,省考古研究院對蘆山峁遺址進行了調查鉆探,確認遺址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發現的遺跡有白灰面夯土墻體房址、灰坑、墓葬等,超過300處。最重要的發現是,在遺址核心區——“大山梁”的頂部鉆探確認了至少四座大型夯土臺基,由北向南依次為寨子峁、小營盤梁、二營盤梁、大營盤梁。每座臺基之上坐落著規劃有序的圍墻院落和建筑群,相當于四座相對獨立而聯系密切的夯土臺城。
2016年~2018年,省考古研究院與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組成蘆山峁考古隊,在大營盤梁開展發掘工作,確認大營盤梁人工臺基頂部分布著三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兩座小型院落構成“品”字形布局,始建年代為廟底溝二期晚段,與甘泉史家灣、襄汾陶寺遺址早期年代相當,陶器以單耳斝、雙耳斝、圜底甕、直壁缸等為代表,流行大麻點紋、橫籃紋、繩紋、附加堆紋等。該組建筑沿用至龍山時代末期,此階段的陶器以單把鬲、雙耳罐、粗麻點紋等要素為代表,文化面貌與西安客省莊文化接近。
一號院落為四合院式兩進院落
二號三號院可能負責警備安全
大營盤梁人工臺地南北長約160米,東西寬約100米,由坡狀的自然山梁人工墊土夯筑而成。臺基頂部三座院落均有夯土圍墻,墻體殘高10~60厘米,墻體頂部寬度150~200厘米。目前,大營盤梁的一號院落布局基本清晰,為四合院式兩進院落,坐北朝南,東西兩側院墻內側規整地分布著廂房,門向均朝向院落中心。院落中部偏北分布著三座主建筑,坐北朝南,單個建筑面積均超過200平方米。主建筑將院落分隔為前院和后庭。前院中心有一條南北向的大道,連接南門巷道和主殿,是該院落的中心大道。在中心大道的兩側是低洼地,用于前院集水、排水。
一號院落南圍墻外的巷道對稱分布著兩座獨立的小型院落,目前正在發掘,編號為大營盤梁二號和三號院落,每座小型院落的面積大約為700平方米,應該是負責警備安全的門塾區。每個小院落內分布著多座夯土房址,每座房屋約60~90平方米,門向或南或西,可能代表了不同的安全值守方向。
大型房址、院墻、廣場的夯土中,多次發現以豬下頜骨、玉器奠基的現象。在大型房址附近的堆積中,還發現有一定數量的筒瓦與槽型板瓦,個體超過100件。在門廊外側的墻體側面,發現有脫落的白灰墻皮殘塊,墻皮上繪制有黑紅色彩相間的壁畫,這一現象與陜北石峁、后寨子峁等新石器時代城址的發現類似。
“蘆山峁遺址代表了游離在夏王國之外的一支勢力”
整體觀察,龍山時代晚期至夏商周時期流行的都邑遺址,其宮城或宗廟建筑布局均與蘆山峁的大營盤梁宮殿院落布局十分接近。雖然相隔千年,但它們之間很可能存在著非常密切的承襲關系。蘆山峁遺址核心區的多座人工臺基及其之上構建的規整院落,似可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宮城雛形,這對于研究中國聚落形態演變和早期禮制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探索中國社會復雜化進程和國家起源的重要載體。
孫周勇表示,蘆山峁遺址已經被納入考古中國重大課題,是除了石峁遺址之外,夏代建立之前黃土高原南端最重要的一處發現,是實際上已經具備了早期王國都邑條件的遺址。從歷史意義來講,4000年前后是中國第一個獨立王朝夏朝建立的時間節點。當時的中國除了中原的大一統夏邑之外,還有許多區域性的政治集團,蘆山峁遺址代表了游離在夏王國之外的一支勢力。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