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得國務院批復,為西安帶來新機遇、開辟新路徑、提出新要求,也為西安提升資源規劃管理水平、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開啟了新的一頁。
西安是西部經濟中心城市,肩負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展示國家形象的重任,也面臨特大城市人口功能過度集聚、安全韌性能力不足等問題,需要不斷開拓創新,全面推動轉變發展方式。
優化功能布局 服務國家戰略
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共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節點城市,地處新亞歐大陸橋和中蒙俄經濟走廊的交匯處,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中地位重要。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發展成效顯著,進一步帶動西安國際港,以及城市東部區域成為對外開放中心核心承載區。
西安是國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從國家戰略大后方到獲批建設“雙中心”,人才儲備、科研院所、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等創新要素齊備。通過協同推進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和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我市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雙一流”大學和高能級實驗室體系建設加快落地,一批產業園區和科技企業成型起勢,正在形成以秦創原總窗口、絲路科學城為重點的科技創新中心布局。
西安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地和聞名世界的東方古都,歷版總體規劃都強調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責任。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塑造了西安城市空間格局、古今交融的風貌,更為老城市注入新活力,將成為古都核心區引人、留人的重要因素。
西安南依秦嶺“中華祖脈”“中央水塔”和“生物基因庫”,必須堅決當好秦嶺衛士,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積極推動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落實。當前西安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動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綠色轉型,堅定實施“南控”,優化調整城市南部組團功能,最大程度保留秦嶺自然開敞空間。
重塑規劃體系 提升治理效能
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政策和總綱,在全市資源規劃管理工作中發揮統領作用,要求西安走出規劃賦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轉型發展之路。
為扎實推進規劃有效實施,西安市探索圍繞核心功能理順自上而下“一根線”,以功能體系強化城市核心功能傳導,同時加快推進詳細規劃全覆蓋工作,實現對各項空間要素的有效傳遞,服務區域開發和項目建設。
制度建設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基本保障。西安市試行了“兩辦法一方案”等政策文件,全面規范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管理及審批、土地征收拆遷安置儲備供應,并將建立總體規劃長期維護機制,堅決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
除了“補短板”,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建設更要結合西安數字技術優勢,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城市建設、測繪遙感、城市運行管理等有關行業領域信息開放共享,推動城市信息模型應用,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
高效配置資源 人民城市為人民
作為擁有1300萬人口的超大特大城市,西安的城市品質和宜居度仍然存在短板,社區生活圈覆蓋率不高,對新市民、“一老一小”的服務體系仍不健全,“?;剡w”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等民生工程需加快推進,特別是隨著城市規模增大,城市運行風險和災害影響增大,暴露出人口密度高、安全風險高、應急保障水平低等問題,要求我們要走出增量結構調整與存量提質改造并重的轉型發展之路。
西安緊抓培育建設西安都市圈和推動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重要機遇,以西咸新區為紐帶,主動構建樞紐型、網絡型、組團化空間結構,重點打通大通道,暢通微循環,完善西咸一體的內外交通網絡,強化軌道交通與城市空間協同發展,努力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和運行效率。
同時,西安以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行動示范城市為契機,全面摸查地上地下設施全要素底數,積極盤活低效閑置存量資源,堅持系統思維,堅持從問題出發,持續推動地下管網更新改造、城市功能優化提升、養老托育衛生設施等項目建設,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首席記者 龔偉芳)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