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蓮(受訪者供圖)
記者 馬相 實習生 王品唯
5月12日為第114個國際護士節,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公布了第50屆南丁格爾獎的獲獎名單,全球17個國家的35名護理精英獲此殊榮,中國有7位優秀護理工作者榜上有名。其中,來自陜西省人民醫院的主任護師張玉蓮為陜西唯一獲此國際護理界最高榮譽的人。
張玉蓮37年的護理生涯,是一篇汗水和智慧交織的動人故事,她用行動詮釋著南丁格爾精神,成為照亮患者生命旅程的明燈。獲獎后面對記者采訪,她只說:“我就是做了應該做的事。”
以創新智慧點亮生命之光
新冠疫情期間,張玉蓮擔任總領隊,帶領3支醫療隊奔赴抗疫前線。她負責的首發奧密克戎病區和危重癥病區是抗疫戰場的“硬骨頭”:高傳染性、高風險,患者救治難度極大。但張玉蓮沒有絲毫猶豫,堅定地立下“零感染、零外溢、零投訴”的軍令狀,全身心投入到抗疫戰斗中。那段日子里,汗水濕透了她的衣衫,護目鏡模糊不清,臉頰、鼻梁和耳背的皮膚被壓得潰爛,她每天僅能休息2到3個小時,卻從未有過一句怨言。“我是一名醫護人員,這是我的職責所在。”這份艱辛,張玉蓮就這樣一語帶過。她帶領的團隊先后參與了4個地市的抗疫工作,榮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
在護理科研與管理領域,張玉蓮同樣是一位勇于創新的開拓者。
“超未成熟兒”護理一直是護理界的難題。2021年,小寶貝久久來到省人民醫院新生兒科,胎齡24周+4天、體重僅590克、身長29厘米,這樣的情況讓護理團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主管護理工作的張玉蓮一邊安撫久久的家長,一邊與團隊潛心研究護理方案。
久久的血管壁薄、通透性大,穿刺難度極大,靜脈輸液還容易引發血管外滲水腫、組織壞死。在探索前人未觸及的技術領域時,張玉蓮團隊決定實施PICC置管術。一根僅1.9毫米細的膠管,在張玉蓮的親自指導下,從久久的胳膊緩緩穿入,成功搭起“生命線”。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治療,久久的體重增長了3倍多,各項指標逐漸好轉。這也是陜西省實施的首例極低體重新生兒靜脈置管。
將專業與熱忱灑向基層
長期以來,護理工作受傳統觀念影響,社會認可度和薪酬待遇較低,導致隊伍不穩定,影響護理質量。2010年起,時任護理部主任的張玉蓮創新建立了“護士適度工作模式及激勵機制”,通過“減負擔”與“提待遇”穩定隊伍。為調動護士工作積極性,她爭取每年50萬元護理科研經費,集中優勢開展科研項目,獲得“可通氣式胃鏡牙墊”“耳綿片”等多項專利,榮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護理管理創新獎、中國醫院管理獎等多項獎項。
從2007年起,她利用周末、節假日幫扶基層,足跡遍布陜南、陜北等132家醫院。“基層的護理工作很重要,那里的患者也需要優質的護理服務。”張玉蓮說。
偏遠的基層醫院、衛生院路途遙遠,她不辭辛勞,曾5天奔波8個縣。在一次先心病篩查中,張玉蓮帶著設備來到商洛市山陽縣,兩天時間檢查了近300名兒童。
2020年11月,張玉蓮牽頭組建陜西護理聯盟和陜西省臨床護理聯合會,致力于提升369家成員單位的服務水平,極大促進了各成員單位護理服務與學術水平提升。
37年的護理生涯,張玉蓮始終堅守初心,將患者視為親人。2005年除夕,科室收治一位癱瘓多年、深度昏迷的患者,骶尾部大面積潰爛,組織發黑,大量滲液沿著破潰處貫通到大腿前后側,散發著濃烈的惡臭味。家屬認為患者已無救治希望,不想再清理。但張玉蓮不想讓他帶著異味離開。在說服家屬后,她接過換藥盤,用大把紗布、棉球,嫻熟地清理消毒深度創面。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惡臭味消失了,雖然患者最終還是因病情嚴重離世,但幾天后,家屬向她送上錦旗,感謝她讓親人有尊嚴地離去。
俯身傾聽患者的痛楚,雙手托起生命的希望。深夜急診的疲憊、除夕病房的堅守,都化作守護生命的誓言。如今捧起南丁格爾獎,她的目光依然清澈而堅定:“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這份榮譽屬于所有在護理崗位上默默堅守的同行者。患者的微笑、生命的延續,才是我職業生涯最珍貴的勛章。我愿繼續做那束微光,和大家一起,照亮更多生命的旅程。”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