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晨光從山頭斜射過來,潔白的羊群開始躁動,郭西寧便拿著手機,蹲在羊棚里細心觀察記錄母羊與羔羊生長情況。這是他改擴建羊場以來,每天起床后比洗臉吃飯更為重要的一件事。
“西寧,最近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忙解決?”6月5日清晨,熟悉的聲音從身后傳來。郭西寧扭轉頭一看,臉上露出尷尬的笑容,站起身慌亂地拍打了身上的草屑。對于商洛市商州區麻街鎮黨委書記梁博的突然造訪,郭西寧誠惶誠恐:“梁書記,啥都好著呢,現在改擴建的羊棚,加裝了保溫設施,徹底解決了冬季母羊產羔保暖問題,這下沒有任何顧慮放開干了。”
今年52歲的郭西寧,是商州區麻街鎮中流村人。他種過中藥材,在西安收過廢品,還打過零工,看多了眉高眼低,嘗盡了酸辣苦甜。2018年,在鎮上領導誠邀下,郭西寧毅然回到養育自己的家鄉,在鄰村朝陽村五組搭棚建圈,作出了生態養殖的產業選擇。
從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到返鄉創業發展養殖,由最初零敲碎打粗放散養,到“西寧生態羊場”正式建成,300只規模還在不斷擴大,這讓郭西寧對政府的大力支持念念不忘。
“七八年前,鎮黨委政府召開座談會,希望我們都能回鄉創業。”郭西寧說,“從我養羊開始,鎮上領導隔三岔五就來指導,為我提供了很多幫助。”
養殖是一項高風險行業,無論是品種選育、衛生防疫還是市場信息、飼料搭配,都不得有半點馬虎。不僅要具備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積累豐富的養殖經驗。
起初,郭西寧嘗試著養殖小尾寒羊,后來他依據氣候條件養殖杜泊羊,如今引進薩福克種羊更新換代,他在探索中前進,在磨礪中成長,在堅守中收獲。
“母羊好,好一窩。公羊好,好一坡。”在多年的養殖實踐中,郭西寧深切體會到優化品種帶來的效益,“今年我咬牙買了2只薩福克種公羊,每只1萬多元,目前在全區是最優良的種羊品種。品種優化后,羔羊10個月出欄可達175斤,售價2300多元。”
據郭西寧介紹,小尾寒羊是先拉架子后上肉,杜泊羊是邊拉架子邊上肉,薩福克品種生長快、骨架大、出肉率高。經過雜交后,對父系、母系實施登記造冊,避免近親繁殖,改變原有小尾寒羊和杜泊羊的基因。
提起養羊,郭西寧自嘆自己交了不少“學費”。養殖場改造前露天飼喂,冬天草料結冰,夏天太陽暴曬,簡易的羊舍四面透風,用彩條布圍擋仍然難以御寒,每年都有凍死的羔羊。
“母羊生產期基本都集中在農歷十一月到正月,是最寒冷的季節,去年凍死了100多只羔羊,損失近10萬元!”郭西寧搖頭嘆息。
失敗是成功之母,犯錯乃成長之路。在總結養殖中存在的問題后,郭西寧在鎮黨委和畜牧獸醫中心的指導下,投資50萬元對養殖場進行改擴建,設計了種羊舍、母羊舍、青年羊舍和母子羊舍,改建了鋼架大棚,覆蓋了保溫隔熱膜,加裝了護欄、排風、喂槽、飲水等設施。
“3月不配,7月不生,母羊妊娠期為145天,羔羊吃奶期60天,基本上兩年可生產3窩。保守計算,每只母羊每窩產一只羔羊,150只母羊兩年可繁殖450只羔羊。”郭西寧掰指頭算賬,“養羊收入按母羊只數乘以1000元,母羊數量越多,收入就越高。而且羔羊中有一半為母性,八九個月即可交配,第二年又可產羔,收入也就呈滾雪球式增長。”
好山好水養好羊,循環利用增效益。今年,郭西寧流轉撂荒地30畝,種植高丹草喂羊,利用羊糞還田種草,既保證了飼料的綠色環保,又節約了成本,實現糞便綜合利用,減少了空氣污染。
念好“養羊經”,走上“羊光道”。“到2026年底,雜交品種可達500只,其中母羊300只以上,年純收入預計30萬元。”看著活蹦亂跳的羔羊,郭西寧的眼神充滿了堅定與期待,“未來,我將對種養實行信息化檔案管理,探索訂單認養模式,打造生態肉羊品牌,計劃在五年內,存欄量保持在800只以上。”(記者 王斌 通訊員 張宏)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