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高考落下帷幕,考生們從長期高壓的備考狀態突然進入“真空期”。西安市紅會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王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高考結束后的1個月內是心理問題高發期,青少年心理咨詢量會顯著增加,她提醒家長和社會要高度關注考生考后心理健康,及時進行干預疏導。
王瑩介紹,高考結束并不意味著壓力徹底消失,成績預期、未來規劃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往往會引發考生情緒波動。“在接診的考生中,常見因考試發揮不理想陷入自責、對成績公布過度擔憂、沉迷網絡以逃避現實等問題。”王瑩指出,高考結束后,考生的情緒很容易走向極端。有的考生因多年壓力瞬間釋放,開啟無節制的放縱模式,熬夜玩游戲、追劇到天明,日夜顛倒作息混亂;或者暴飲暴食、頻繁參加聚會,導致生物鐘失調、身心疲憊不堪;還有的考生則因對考試成績的擔憂,陷入情緒低谷,他們拒絕與人交流,整日焦慮不安,腦海中不斷出現強迫思維,夜晚更是失眠多夢;部分考生甚至出現心慌、胸悶、腹痛腹瀉等軀體癥狀,這些都可能是心理壓力在身體上的投射;尤其是那些在考場上發揮失常的考生,更容易陷入抑郁自責的情緒漩渦,不斷反思考試中的失誤,自我認同感急劇下降。
針對考生群體,王瑩提出“三步調適法”:首先,要學會接納自身情緒,允許自己在考后短暫放松或宣泄,不必強迫自己“立刻振作”;其次,盡快重建生活節奏,制定規律的作息時間表,并根據興趣制定學習或娛樂計劃,避免陷入空虛迷茫;最后,結合自身興趣和能力,提前探索志愿選擇,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固有思維,緩解對未來的焦慮感。
采訪中王瑩特別提到,生活習慣的調整非常重要。高考結束不意味著作息規律的終結,每天盡量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睡眠,讓身體得到充分恢復。適度運動也是調節心情的“良藥”,跑步、打球、游泳等運動,不僅能釋放壓力,還能促使大腦分泌內啡肽,帶來愉悅感,改善情緒狀態。
“家長的態度對考生的心理狀態影響很大。”王瑩指出,高考結束后,部分家長反復追問“估分多少”,或是一些家長將考前承受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這些行為都可能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強調,考試結果已成定局,家長應避免過度關注分數,而是幫助孩子建立多元化的價值認知。比如,可通過安排旅行、鼓勵運動或參與社會實踐等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感受到支持與關愛,而非評判與壓力。
王瑩特別提醒,若考生持續兩周以上出現情緒低落、失眠或厭食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心理問題與感冒發燒一樣,早發現、早干預才能有效預防惡化。
首席記者 馬相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