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營城,將賽事“流量”變文旅“增量”;校企協同,“鏈”動就業新通道;文博領域收獲滿滿,好消息紛至沓來……上周,西安“熱”度持續攀升,超“燃”行動力驚艷央媒。
西安元素大放異彩
上周末,兩項國際賽事——花樣游泳世界杯總決賽、世界男排聯賽(中國西安站)在西安圓滿落幕。中國隊佳績頻傳,千年古都以賽營城,開啟賽事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西安元素登上世界賽場。在6月15日舉行的花游世界杯總決賽集體技巧自選比賽中,中國隊的新節目《秦俑魂》驚艷亮相。新華社相關稿件介紹,該節目以西安兵馬俑為創作靈感,通過運動員們的高難度動作與默契配合,在水中展現出鐵血與柔情的雙面魅力。最終中國隊奪得該項目冠軍。
比賽期間,組委會在運動員下榻的酒店準備了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新華網15日視頻報道記錄了哈薩克斯坦選手圖雅科娃和德魯津在西安度過了難忘的生日:他們不僅參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活動,還分別收到了一個陜西版“生日蛋糕”——花饃。制作這些花饃的面粉來自哈薩克斯坦,通過中歐班列運至中國。
西安致力于將賽事“流量”轉化為文旅消費“增量”。中國新聞網13日報道《“票根經濟”解鎖多種消費場景 西安開啟消費活力創新實踐》表示,這兩項國際賽事舉辦以來,西安推出以“一票游長安·碰享‘西’悅購”為主題的“票根經濟”促消費活動,串聯住宿、餐飲、文旅等多重消費場景,為市民游客奉上“城市消費大禮包”。
央廣網15日推送文章說,當世界頂級“水中芭蕾”遇見千年古都,藝術與文化在西安完美交融。觀眾席外設置有體育消費展示區,豐富了觀眾觀賽體驗,突出西安體育產業特色,展現了“賽事名城”的無限魅力。
校企聯動共促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6月11日,人民日報文章《穩就業 高校在行動》聚焦西安交通大學與企業開展合作,形成校企協同育人范式。
中國新聞網13日報道《西安交大推動校企協同育人 助力畢業生“穩”就業》表示,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與各用人單位共建校企創新聯合體,深化重點領域校企合作。落實“雙導師”制度,成立“校企合作菁英班”,提高供需契合度,畢業生前往227家共建聯合研究院的龍頭企業就業人數實現明顯增長。
“幼有善育”關乎萬家幸福。新華社10日報道《擦亮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各地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觀察》介紹,西安通過免費提供場地,推進“公建民營”的社區嵌入式托育服務,計劃到今年底建成100所公辦和110所社區嵌入式普惠機構。
14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在播發《各地推進城市更新 持續改善民生》消息時,關注由西安國營第一鐘表機械廠改造的“時光文化公園”近日正式開放。“老舊廠區改造,讓城市有了新風貌、新地標。”報道說。
中國日報網6月10日報道《西安灞橋、鄠邑“深化六個改革”:產業攻堅與創新賦能雙驅高質量發展》《從長安燈會出海到中歐班列飛馳:西安兩區域“深化六個改革”勾勒發展新畫卷》,詳述西安灞橋區、鄠邑區、曲江新區、浐灞國際港去年經濟運行情況及2025年發展規劃。
文博領域收獲滿滿
連日來,西安文博類好消息紛至沓來:國際在線介紹,總面積達4700平方米的陜西省非遺體驗中心10日開放,集中展示陜西最具代表性的非遺。光明網報道,考古人員在西安雁塔區曲江街道繆家寨墓地的考古發掘工作中,發現了一座墓葬形制較為罕見——平面為“T”形的新莽時期豎穴墓道磚室墓。央廣網介紹,國家文物局公布新一批10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陜西省秦咸陽城咸陽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列其中。
人民網14日報道《在西安,給文物當“醫生”》,關注西安成長起一批年輕的“文物醫生”,他們以不同的身份,用智慧和汗水,讓文化遺產穿越時空,永續傳承。
新華社15日報道《“我們是互相掛念的老朋友”——中哈聯合考古見證跨越千年的文明交響》,講述2017年至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團隊聯合哈薩克斯坦考古工作者逐漸讓哈薩克斯坦境內諸多古老遺存重新展露于世。在常年并肩作戰中,中哈聯合考古工作者結下了深厚友誼。
人民日報16日撰文《厚重歷史文化 如今這般鮮活》聚焦西安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去年接待游客超3億人次。文章表示,西安探索文旅融合,既根植于千年文化積淀,又以開放之姿擁抱現代科技,滿足游客消費需求。
此外,眉太高速公路全線貫通、中國·西安哈薩克斯坦碼頭正式開通運營、西安至伊斯坦布爾直飛航線6月24日開通等消息在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央廣網、國際在線等媒體平臺持續推送。
西安城市文化傳播工作室 王瑩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