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村黨支部書記周克剛(省殘聯供圖)
□記者 吳軍禮
安康市平利縣殘疾人周克剛曾有三個夢想,如今兩個夢想已經實現,第三個夢想已在奮斗實現中。
“我的第一個夢想是自食其力。對別人來說,這不是一個夢想,但對于我來說,已經是我年少時的最大奢望。”周克剛說。
1983年,周克剛出生于平利縣一個叫作“沙河”的村子。1歲時,他患上了小兒麻痹,因為沒錢醫治,落下了三級肢殘。
1996年,14歲的周克剛開始外出謀生,他輾轉到過邊陲大漠、東南沿海,當過搬運工、油漆工,下過礦井、進過工廠,吃過剩飯、睡過橋洞,而做這一切只是為了證明,自己可以自食其力。
周克剛的第二個夢想,就是實現脫貧致富。
2008年,經過多方考察,他在深圳和朋友投資創辦了深圳市森翔家具有限公司,隨后陸續取得了國內多家優質化工產品的代理權,先后開了3家專營門店,年收入突破了百萬元,銷售產品先后打入家居建材、裝飾裝潢、機械工程、農業產業等領域。
面對日新月異的外面世界,反觀大山里依然貧窮的家鄉,已經走上致富路的周克剛,又開始追尋第三個夢想——回報家鄉。
2010年,在平利縣城南新區,周克剛租賃下一處占地400多平方米的門店,開辦起自選建材超市,隨后銷售產品進入了裝飾裝潢、工程承包、茶飲產業營銷等領域,并逐步退出了廣東深圳的企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安心地和鄉親們一起發展產業,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他說。
“回饋鄉鄰,說起來是一句話,走起來卻是一道道坎。”這是周克剛回到家鄉創業后的切身感受。為了帶動家鄉人脫貧,他請教專家為沙河村診斷貧困“病因”。當得出交通落后、產業匱乏是“病根”之后,他先后出資近60萬元修通了3.3公里的通村公路和產業路,出資8萬多元新建了飲水工程。
通路通水后,周克剛又琢磨著如何發展產業。經過一番考察論證后,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苦口婆心地勸說鄉親們和他一起發展茶葉、絞股藍產業,但響應者寥寥無幾。
“求著干不如帶著干。”想通了這個道理,周克剛就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流轉了村里350多畝荒地荒坡,成立了女媧芳茗富硒茶業有限公司,建起了女媧芳茗現代農業園區和茶葉、絞股藍加工廠。靠著土地流轉、務工、技術扶持等方式,村里一些貧困戶漸漸腰包里有了錢。
“每年給貧困群眾支付土地流轉費約10萬元、勞務費約14.5萬元,回收鮮葉等農產品約83.7萬元,實現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周克剛說。
正是以這種方式,周克剛幫扶了以沙河村為主的100余戶貧困戶,并作出至少幫扶5年的承諾。2018年,他當選沙河村黨支部書記,女媧芳茗公司也先后榮獲“安康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脫貧攻堅優秀幫扶企業”稱號。
家住銅川市王益區的殘疾人梁銀行,建成了王益區最大的萬畝花椒種植基地,成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的“志強農產品貿易有限公司”,幫扶文明塬村18戶殘疾人戶、40余名殘疾人和貧困戶種植花椒1000余畝,帶動文明塬村及周邊村民發展花椒種植10000余畝,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家住商洛市山陽縣的殘疾人耿福德,2016年創立山陽縣紅泰服裝加工有限公司,目前公司里有殘疾職工32名……
為了宣傳陜西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取得的成就,樹立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先進典型,激發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內生動力,營造貧困殘疾人“自強自立不畏難,我要脫貧奔小康”的助殘脫貧氛圍,近日省殘聯、省扶貧辦在全省多地開展殘疾人脫貧和助殘脫貧典型事跡宣講活動,周克剛等人通過自我奮斗成功脫貧并積極回饋社會的感人事跡,激勵更多殘疾人樹立起脫貧信心,加入逐夢奮進行列。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