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勝發
洋縣華陽古鎮地處中國南北自然分界線的秦嶺南麓,是洋縣北部山區秦嶺腹地歷史文化重鎮,秦漢成集鎮,唐宋設縣城,至今已2000余年。由漢代開拓的儻駱古道橫穿其境,是歷史上長安通往蜀地和西南地區的古道中最捷徑、最險峻的一條山路。古鎮坐落于群山環繞的旅游景區之中,是秦嶺高山中罕見的小盆地,面積約7平方公里。古鎮民風淳樸,田園風光秀麗。鎮內兩水相繞,構成了奇特的船形古鎮風貌。秦蜀古棧道和古城堡遺址猶存,鋪板街、古塔、戲樓廟至今保存完好,人文景觀資源極其豐富。
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洋縣人民把交通事業當作縣域經濟發展、興縣富民的大事來抓。1956年洋華公路修通,1975年又開通了華坪公路,隨后又陸續修通了8個行政村25條道路。這些交通事業的巨大成就,無疑為洋縣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但值得一提的是洋(縣)太(白)公路,它貫穿于洋縣北部山區三鎮,全長112公里,為四級公路,路面基層為水泥穩定砂石鋪底結構,路寬6米。洋太公路南接西漢高速公路,北接姜眉潘太公路,是洋縣與太白之間的便捷通道。修建洋太公路,對提高國防戰備能力、完善交通網絡、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擴大區域經濟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洋太公路的修筑過程,是洋縣交通事業發展歷程中的瑰麗篇章,也充分彰顯了洋縣人民克服困難、戰天斗地的雄風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該工程于2006年開工,秦嶺深山寒冬料峭、白雪紛飛,市縣15名干部帶領300多名筑路工人在這里擺開戰場,工地上紅旗獵獵、車來人往、汽笛長鳴,一派生機勃勃的繁忙景象。這項偉業歷經三年多全線貫通。據統計,其間,共移動土石方8739萬立方米,修筑大小橋梁17座、涵洞498處,砌護排水工程2.78萬立方米。平均日上工人580名,動用大型挖掘機、鏟車、運輸車輛140余臺,完成投資5066萬元。至此,洋縣人民終于以鋼鐵般的意志順著秦嶺深溝幾條支流修通了長69公里的盤山公路,真是罕見的人間奇觀。
今天,當我們再一次關注洋太公路時,一定會被洋縣人民戰天斗地的精神所感動。在那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間安營扎塞,他們克服了千難萬險,更以“天當被子、地當床”自娛;生活有困難,他們自帶干糧頂風冒雨往前沖;建筑材料不足,他們上山采石、下灘找沙;工具不足,他們以木代炭,自壘火爐,打制鐵锨鋼鉗。三年多時間里,300多名建設者揮汗如雨,奮力譜寫了一曲曲昂揚激越的建設者之歌。如今,走在這寬敞平坦的大道上,仍似有渾雄嘹亮的聲音在耳畔回蕩,催人奮進。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