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李家大院(點擊圖片收聽語音)
山西的李家大院
作者:姚增戰
今年夏季,我與朋友去山西參觀了萬榮縣境內的李家大院,首先映入眼簾的高大牌樓,上百畝面積大的清代建筑群,以及建筑物牌匾、楹聯上精雕細刻、蒼勁有力的書法藝術作品,都使人強烈的感受到,這里過去是非常富有的大戶人家,并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
李家大院是清代晉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巨商豪宅。相傳,李氏家族祖籍為陜西韓城縣(現為市)相里堡村,在明朝初年因災荒入晉,開始定居在萬榮縣薛店村,并改為李姓,以纏簸萁扎羅底為生。在明朝末年,李氏家族第八代傳人李永山移居到閻景村,距今370余年。李家大院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間,由于長期戰亂,目前留存面積125畝,擁有獨立院落146間,還有李氏祠堂、花園遺址等建筑和園林。參觀李家大院的過程,給人印象深刻的是,這里不僅是清代融匯南北的建筑群,還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以及李氏家族數百年創業的輝煌歷史。
第一,具有南北特色的建筑群落。李家大院坐落在萬榮縣閻景村街道兩旁,為開放式設計,沒有高大的院墻,建筑群落布局合理,庭院不僅相對獨立,而且內部相互鏈接,層次錯落有致,建筑體量宏大,多為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有明顯的徽派建筑風格。每棟建筑裝飾都十分考究,雕梁畫棟,古樸典雅,隨處可見建筑物鑲嵌著磚雕、石雕、木雕和鑄鐵工藝飾品,以及上面“三星高照、五福臨門、多子多福、松鶴延年、耕讀傳家、富貴平安”等祈福吉祥用語,使游人在欣賞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之中,又接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西院院主李道行留學英國回鄉后,為照顧英國妻子的生活,在部分院落修建了帶有歐洲“哥特式”風格的建筑,又呈現出融合中西文化的特色,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第二,歷盡艱難曲折的創業過程。李氏家族的創業過程,經歷了從明朝到清朝再到民國時期的漫長歷史,凝聚著李氏家族10多代人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李氏家族的先輩,從陜西韓城逃荒到山西萬榮縣后,繼承農耕傳家遺風,幾代人從少年開始,就從事著傳統的農耕勞動和簡單的手工業生產,有些積蓄,就買地置產,勤儉治家,精心理財,逐步形成原始資本積累,為以后經商奠定了基礎。李氏家族發展到李文炳這一代,開始將擺攤的積蓄收購土布,長途跋涉,販運到內蒙、寧夏和陜北一帶,賺取了豐厚利潤。
李文階、李文尉這代人,是李氏家族經商的鼎盛時期,在閻景村創建了“敬信義”總商號,并在全國10多個城市設立分號,總資產達到數百萬銀元,成為富甲一方的大戶家族。李道行這一代,開始接受西方文明教育,李道行從英國留學歸來后,在家鄉辦紡紗廠,實現了從商品貿易向興辦實業的轉變,成為我國早期的民族資本家。從李氏家族的發跡過程可以看出,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商品貿易,再到發展工業、成為民族資本家的三大跨越,這也是我國近代經濟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第三,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李氏家族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晉商大院的古建筑中,最能體現主人文化品位和價值追求的,就是建筑中的楹聯和牌匾。在氣勢恢宏的李家大院中,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善”著稱,顯示出他獨特的建筑藝術和持久魅力。參觀過程,似乎走進了傳統文化的大學堂,可以看見許多立身處世、艱苦奮斗、勤儉持家、多做善事、扶困救危、因果報應、重教育人等內容的牌匾和楹聯,彰顯出李氏家族對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
如私塾院一楹聯:“之乎者也初開課,仁義道德始入門”,可以看出將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作為教學的重點。李氏祠堂一楹聯:“繩其祖武唯耕讀,貽厥孫謀在儉勤”,告誡后人繼承祖先的績業關鍵在“耕讀”,為人處世之道關鍵是勤儉。古建區一楹聯:“滄桑世事千年卷,風雨人生一本書”,告訴大家世事變化巨大,滄海桑田,凝結著千萬冊浩瀚的典籍,人生一世多感慨,風風雨雨,像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書。庭院建筑廊柱上楹聯:“成由勤儉敗由奢無時不記,言必信誠行必果乃善即為”,告誡后人成功由于勤儉,敗亡由于奢侈;說話要講誠信,做事一定果斷,善事要搶著去做。還有將《朱子家訓》中的警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鐫刻在青石上,鑲嵌在庭院大門兩側。
這些富有人生哲理的楹聯,都是李氏家族生生不息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李家大院留給后人最寶貴的精神遺產。在李氏家族發展過程中,還可以看出對窮人的施舍救助,對興辦教育等慷慨大方,體現了對社會、對歷史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隨著時光的流逝,昔日輝煌的李氏家族早已成為歷史,但是,他所給予人們的回味和思考,將會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里,并不斷地傳承下去,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