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夜晚,來電停電成了人們社交活動的時間界限。晚間聚會大家往往以“來電前到齊”“停電后結束”發布通知“,該停電了”幾乎是“該散了“”該睡了”的同義詞
□ 周鐵鈞
上世紀60年代,我家住東北一個小鎮,因地處偏遠,鎮上不通電。天黑后,除了家家戶戶窗口透出的煤油燈光,望過去幾乎漆黑一片。
1975年,鎮里自己建起發電廠,每晚供電4小時。
電廠選址在鎮中心,每當電機啟動,轟鳴聲響徹全鎮,距電廠百米都能覺出地面微微震顫。尤其是電廠墻外住戶的土坯房,經不住長期震動,墻體開裂,面臨坍塌。住戶找電廠理論,電廠為他們翻建了新房,這些住戶“因禍得福”,成了小鎮最先住上磚瓦房的人家。
后來鎮里成立了“電管會”。“電管會”規定住戶每間屋只許安一個燈頭,燈泡限在30瓦以內,一個燈頭收5角錢電費。“電管會”派出查電員每晚巡視,他們能根據窗口亮度辨出燈泡是否超標,發現“點大泡”的,查電員會一鉗剪斷用戶檐下的電線,違規的斷電1個月。
那年月,大家沒有別的電器,只有少數住戶有電子管收音機。那時的收音機就像今天的“奔馳”“寶馬”一樣令人羨慕。有的人家晚上把收音機搬出屋來,和鄰居們一塊兒聽,院子里坐得滿滿的,人數絕不比現在跳廣場舞的人少。
一年冬天,我家附近幾十戶的燈泡到7點多鐘就暗下來,30瓦的還不如15瓦的亮。“電管會”的人說:肯定是有人“偷電”。他們反復巡查終于找到原因:原來一個住戶從外地買回一個2千瓦的電爐子,只要電爐子一開,鄰近幾十家的燈泡立馬就暗了。查電員沒收了這家的電爐子,并將電爐子拎到各戶“示警”。當時人們都很吃驚:一個盤著“細彈簧”的小圓盤,竟能如此耗電!
那時的夜晚,來電停電成了人們社交活動的時間界限。晚間聚會大家往往以“來電前到齊”“停電后結束”發布通知,“該停電了”幾乎是“該散了”“該睡了”的同義詞。
改革開放后,我們的小鎮變化也很大。1979年,從縣里排過來水泥桿,鎮上架起了高壓線,建起了變電所,那座轟響多年的發電廠被拆除了。小鎮終于迎來“長電”的日子。通電那天,街頭懸掛起兩條巨幅標語:“電燈長明萬家歡樂齊頌黨恩,發展生產振興經濟實現四化。”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