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玉彩
箭筈嶺又名箭筈關,位于隴山余脈千陽境內千河之南的山巔。
箭筈嶺山高坡陡、地勢險峻,扼守南北交通通途。千陽進入寶雞,要沿千河南岸的龜山山梁,一路向南,越過箭筈關,再從縣功川到達寶雞,山高關險,極不方便。明代編寫的《陜西通志》是這樣記載箭筈嶺的:“漢魏以來,由秦圖隴者,必道隃麋(千陽在漢代叫隃麋);唐宋之際,由蜀圖秦者,必攻箭筈。”箭筈嶺是歷來兵家要地,歷史上這里發生過許多著名的戰爭。
五代時,蜀國皇帝王衍于乾德二年(公元920年)11月,派軍隊分兩路進攻占據鳳翔地區的岐王李茂貞,侍中王宗儔為山南節度使(今漢中市)領兵伐岐,出故關(今隴縣固關),后進入良原(今甘肅鎮遠縣)。初十,王宗儔向隴州發起進攻。岐王李茂貞親率一萬五千軍隊駐扎千陽防御。蜀國將領陳彥威從大散關出發,在箭筈嶺與李茂貞軍隊交鋒,大敗李茂貞?,F代軍事學家陳顯泗在他編寫的《中外戰爭戰役大詞典》中,把此役標為“千陽之戰”。
宋元時,抗金英雄吳玠吳璘退守寶雞。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金兵開啟了奪取和尚原的戰斗。金軍主帥完顏宗弼命令駐守在鳳翔的金軍首領,帶隊消滅掉把守箭筈嶺的宋軍后向南進攻,與從階州(今甘肅康縣、武都一帶)、成州(甘肅成縣一帶)北上的烏魯、折合兩萬騎在和尚原會師。五月初八,烏魯、折合行至大散關前,但攻打箭筈嶺的金兵,卻被宋軍憑借箭筈嶺的險峻地勢死死阻攔,不能前進一步。吳玠命令和尚原的宋軍堅守不出,待金兵出現疲憊狀態時發起攻擊,金兵大敗,退至黃牛堡。吳玠在和尚原擊潰金兵后,派楊政帶兵增援,楊政和守衛箭筈嶺的宋軍前后夾擊,一舉將金兵擊敗,斬千戶和酋長各一人。宋軍憑借箭筈關的險要地勢,成功阻止了金兵在和尚原合圍吳玠的謀圖。
民國時,國民黨軍隊在箭筈關修筑了兩個碉堡,常駐軍隊把守設防。1948年4月,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出擊西府,占領寶雞,炸毀國民黨軍火庫。隨即,國民黨調重兵聯合反撲,軍事形勢發生變化。大敵壓境之時,西北野戰軍向北撤退,一路經鳳翔縣桂家峽進入千陽,一路就是從寶雞縣功鎮翻越箭筈嶺入駐千陽的。
1942年,翻越箭筈嶺從千陽到達寶雞的公路修通,此路遂成為寶雞通甘肅、寧夏的主要交通干線。解放后,人民政府曾組織勞力三次對此道進行改造,截彎降坡、筑石鋪沙,改變了晴通雨阻的狀況。上世紀70年代,雖已改造成油渣路面,但由于坡陡彎急,遇到下雪天,車輛通行依然艱難,一斷就是數天,嚴重制約了周邊地區經濟發展。1998年,陜西省公路局投資2400多萬元,在箭筈關下開鑿了一條近千米長的隧道,自此天塹變通途,徹底解決了這條路通行不暢的問題。
聳立在巍巍群山、茫茫林海中的箭筈嶺關隘,如今已成人們登高懷古的地方。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