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平利縣以置家業、興產業、擴就業、促創業、優物業為重點,積極推進易地搬遷安置區“幸福家園”建設,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不返貧 搬遷群眾幸福生活有了“升級版”
七月二十日,錦屏社區黨員志愿服務隊員為社區老年人體檢(資料照片)。
每當夜幕降臨時,回到家的張運弟,總愛在社區里走走。看著熟悉的燈光,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花木,她感受到的是滿滿的幸福感和歸屬感。“現在能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多虧了黨的好政策。”8月25日,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居民張運弟說。
從高山之巔搬到集鎮社區,從“初來乍到”到“安居樂業”,張運弟很快融入社區生活,見證著社區的一次次變遷。這一切都得益于錦屏社區實施的易地搬遷安置區“幸福家園”建設。
今年以來,錦屏社區以置家業、興產業、擴就業、促創業、優物業為工作重點,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不返貧,增強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傾力打造搬遷群眾的“幸福家園”。
“一強四好”,撬動社區共治活力
“剛搬到社區時,辦事很不方便,有些需要到鎮上辦,有些得去縣里辦。現在大事小事基本都能在社區辦理好。”社區居民劉啟山說。
錦屏社區是平利縣的千人社區,“年齡”并不大——2016年建成,2018年社區“兩委”成立,到現在滿打滿算也就幾年時間。如何讓11個村1346戶4173名搬遷群眾快速融入社區,享受到社區的各項服務措施,成為錦屏社區黨支部必須面對的問題。
為此,錦屏社區以“幸福家園”建設為抓手,以保障群眾基本權益為出發點,實施“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受眾評單”的“四單”工作法,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建立黨群服務中心,大力開展“為民辦實事”微服務活動。同時,錦屏社區配齊配全照料服務機構和社區服務人員,積極開展便民代辦、志愿服務、認領“微心愿”等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讓居民不出社區便可享受“身有所樂、體有所健、難有所幫、困有所濟”的優質服務。
為了以基層黨建工作高質量引領鄉村振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農村社會治理新格局,錦屏社區以黨建引領強、產業就業好、配套設施好、服務保障好、社會治理好“一強四好”為抓手,以“樂業安居、幸福錦屏”為目標,建成了矛盾調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健身廣場、社區工廠兒童空間等便民服務場所。錦屏社區還組建了黨員志愿服務隊,經常舉辦“廣場集中宣講”“紅色小課堂”“書記講黨課”等活動,將黨員教育、群眾活動、社區事務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各類信息平臺,簡化居民辦事流程,確保居民訴求“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打造社區治理的“升級版”。
老黨員王明亮是錦屏社區的文化宣傳干事,他經常在抖音平臺發布居民的小故事,還自己錄制廣播節目,宣講社區文明新風,宣傳居民新生活。
今年以來,錦屏社區黨員、網格員、樓棟長入戶走訪125人次,排查化解矛盾糾紛32件,提供政策咨詢和代辦事項155人次。“群眾在哪里,黨組織的服務就跟到哪里。社區只有把黨建工作貫通到易地搬遷后續管理服務全過程,才能更好地為群眾服務。”錦屏社區黨支部書記江慧麗說。
“五業并舉”,拓寬搬遷后扶路徑
“在社區工廠上班就是方便,幾分鐘就走回家了,家里老人和孩子都能照顧到。”平利源添服飾有限公司員工黃維芳說。
為了讓搬遷群眾能就業、能增收,錦屏社區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家業、產業、就業、創業、物業“五業并舉”的搬遷后扶路徑,建立完善黨建引領易地搬遷安置社區就業創業機制,建設人才招聘、技能培訓、創業指導、就業服務等平臺,對搬遷社區勞動力狀況、勞動力意愿和就業創業情況進行精準摸排。錦屏社區還與縣內外企業建立崗位需求信息互通共享機制,常態化發布、精細化推送就業信息,促進搬遷群眾多渠道務工就業。
“一個月能掙3000多塊錢,比在外面打工穩定多了。”對云錦超市的員工葉娟來說,這份工作還是勞有所值的。
云錦超市負責人王道平表示,之所以選擇在錦屏社區開店,是因為這里政策好、環境好,周邊基礎設施配套也好。“超市先后吸納了50余人就業,我準備再開一家超市,把養牛場也建起來,帶動更多群眾就業創業。”王道平說。
為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錦屏社區全面推行“居住簿”管理模式,為轄區內搬遷安置群眾中未辦理戶口遷移的人員發放“居住簿”,載明遷出地和安置地(社區)相關的服務工作,讓搬遷群眾吃下遷出地和遷入地權益雙保障的“定心丸”。
錦屏社區還鼓勵搬遷群眾將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村集體、農業大戶或新型經營主體,增加群眾收入、促進規模化農業發展;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和山林經濟,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風險防控機制,讓群眾深度融入現代農業發展、共享產業增值收益。
目前,錦屏社區發展茶葉、絞股藍等產業800畝,讓搬遷群眾嵌入產業鏈中實現穩定增收;培育專業合作社和新型經營主體22家,帶動115戶居民增收;依托鎮工業園區里的12家企業,解決就業崗位150余個;發展電子商務,培育淘寶網店2家、快遞公司3家,帶動就業80余人。
“我們要牢記囑托,不負期望,進一步拓展搬遷后扶路徑,延長產業鏈條,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老縣鎮黨委書記胡杰說。
“十小工程”,讓群眾安居更安心
34歲的汪敏,搬遷前是老縣鎮東河村村民,住在距錦屏社區10公里處的大山中。剛搬到錦屏社區時,她有很多擔憂:雜物放到哪兒?電動車怎么充電……
和汪敏一樣,很多群眾從偏遠的山里搬進集鎮社區,不僅需要改變生活方式,更需要“心”的融入。
為盡快補齊易地搬遷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解決搬遷群眾生產生活難題,切實做到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錦屏社區探索建設“十小工程”,從“小課堂、小庫房、小菜園、小管家、小配套、小平臺、小餐廳、小廳堂、小市場、小公墓”入手,保障搬遷群眾融入新社區、樂享新生活。
初秋時節,炎熱依舊。社區居民高遠蘭早早起床,她要趕在太陽出來前,把菜園里的菜澆一遍水。茄子、豇豆、晚熟的黃瓜,只要精心管理,還能吃幾茬。
高遠蘭的菜園就在家附近。錦屏社區為搬遷群眾建設了80畝“安心菜園”,只要自家的地距離錦屏社區超出2公里,居民就可以在這個菜園申請一塊菜地,經審核后按戶均0.1畝免費分配。
如今,為居民提供老年人日間照料、兒童托管、親情連線等服務的“小管家”;為居民婚喪嫁娶提供免費場所,倡導移風易俗新風尚的“小廳堂”;解決居民殯葬難題的“小公墓”;給老年人提供暖心送餐服務的“小餐廳”;為居民提供創業就業、文明禮儀等培訓的“小課堂”……已經完全融入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之中。
“通過‘幸福家園’的建設,進一步筑牢了基層戰斗堡壘,提升了基層黨建科學化水平,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設陜西鄉村振興示范縣打牢堅實的基礎。”平利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寧國良說。(作者 秦驥 柯濤)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