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璐
在楊凌示范區,時常能看到一位衣著樸素、步履從容的老人,經常穿梭于校園與困難家庭之間,他就是張昌生——曾經的地區財政戰線“當家人”,如今用慈善助學溫暖了無數人心的“張爺爺”。自2008年起,張昌生踏上慈善路,18年來累計捐款22萬元,將畢生積蓄與滿腔熱忱化作照亮貧寒學子前行的慈善之光。
從“為國理財”到“為生紓困”,張昌生的角色轉變并非偶然。多年的財政工作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地方發展不平衡狀態下教育資源的珍貴。“知識是改變命運最公平的鑰匙,不能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秉持著這一樸素而堅定的信念,張昌生毅然將退休金、多年積蓄以及子女孝敬的錢款,匯聚成捐資助學的暖流。
2022年,張昌生在楊凌示范區慈善協會設立助學金,每年從工資中拿出2萬元資助4名大學生。2023年,張昌生的朋友受其感召加入助學活動,同樣每年出資2萬元資助4名大學生。今年,又有2位好友加入,每人每年拿出1萬元,資助4名大學生。
他們的助學,絕非簡單的款項匯出。張昌生對每一名受助學生的情況都了如指掌,堪稱一本“活臺賬”。“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學費壓力如山,是張爺爺第一時間送來資助,還暖心叮囑我‘在外安心讀書,家里一切有我’。”大學生小劉回憶道。
每逢開學季,張昌生總會準時出現在孩子們家中,除了學費,書包文具、御寒衣物等也都在他的關懷范圍。在受助學生小雨的心中,張爺爺不僅給予他經濟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支柱,“他常說困難是暫時的,讀書才有力量,這話讓我特別安心。”
張昌生對學生們的關懷,不僅溫暖了他們的心靈,更讓這份善意如同漣漪般不斷擴散。他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慈善理念,在楊凌示范區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逐漸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向善力量,也促使他進一步思考如何讓助學工作更加規范、長遠。
為確保每一筆善款用在實處,張昌生建立了清晰的助學檔案,詳細記錄每一筆款項的用途、學生家庭變化和學業進展情況等,堅持公開透明,定期向愛心人士反饋。這份真誠與嚴謹,贏得了周圍人的信任,也吸引了眾多親友、同事主動加入,以他為圓心的助學網絡在楊凌示范區逐漸鋪開。據統計,近年來,張昌生直接幫助10名困難學子完成學業,其中部分學生已畢業,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才。
18年來,張昌生的善舉遠不止于助學,他還先后向四川汶川、青海玉樹、甘肅積石山地震災區,河南開封以及陜西延安、寶雞、商洛水災地區捐款;每年慰問楊陵示范區農村養老院65歲以上老人500余名,關愛環衛工人1000多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因表現突出,張昌生被授予“三秦善星”“陜西五好家庭”等榮譽稱號。
“我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是大家的信任和支持,讓這份微光得以延續。”面對大家的贊嘆,張昌生總是將功勞歸于時代與眾人。他堅信,助學不僅是解決學費問題,更是播撒希望的種子,關乎孩子、家庭的未來,“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幫一個孩子讀書,就可能改變一個家庭的軌跡,為地方發展積蓄人才力量。”
今年63歲的張昌生,現任楊凌示范區慈善協會常務理事。他用18年的慈行善舉證明,一盞燈點燃另一盞燈,光不會減弱,反而能照亮更廣闊的夜空。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