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圍繞“奮力打造旱區農業新質生產力策源地、高質量建設楊凌示范區”主題介紹有關情況。
今年2月,在北京召開的楊凌示范區第十一次省部共建會議明確提出,“要扎實推動楊凌示范區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著力打造旱區農業新質生產力策源地”。隨后,我省印發《支持楊凌示范區打造旱區農業新質生產力策源地的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促進楊凌示范區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
楊凌示范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何玲介紹,近年來,楊凌示范區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全球未來農業競爭前沿,標志性創新成果持續涌現。今年以來,17個小麥新品種進入國審公示,創歷史新高;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頂級種用藏羊、陜西首頭高育種值克隆奶牛、國內外已知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種質資源;海斯夫公司成功開發了生物全合成香蘭素等高價值產品;翔林農業生物公司昆蟲信息素技術研發全國領先,產品廣泛應用于農林業生產一線;棚掌柜公司首創溫室全要素智能調控技術體系,實現全國產化自主可控;楊凌“神農大腦”中醫藥大模型正式發布,數智賦能鄉村振興和大健康產業發展,大力推進生物育種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
在完善成果轉化配套服務方面,今年以來,楊凌示范區累計征集“三項改革”科技成果100項,完成技術合同認定登記75項、交易額4.1億元,同比增長39%;深化農業科技市區合作,92個項目加快推進,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農發集團共建產業園區、育種基地、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區校企協同助力農業強省建設新格局;制定全域城鄉融合示范區、鄉村全面振興標桿區建設實施方案,統籌推進“六項行動”,持續推進“1123”工程,全域建設“噸糧田”,加快打造農高會獼猴桃、蘋果、旱作節水等10個全產業鏈田間展;示范區創建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7個,農林牧漁業產值、農業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第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省第二。
聚焦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楊凌示范區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抓培育、優環境、建集群,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完善“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的全鏈條式孵化培育體系,每年舉辦全國現代農業創新創業大賽,秦創原楊凌旱區現代農業高能級科創孵化器累計孵化企業1300多家,培育規上企業40多家。目前,農產品加工、農業智能裝備、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等3個產業集群已形成“雁陣效應”,近三年每年新增1家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今年新增1家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涉農產業高地初具規模。
5月19日,2025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楊凌分論壇在楊凌示范區舉行。來自上合組織國家的政府官員、農業專家及企業代表齊聚農科城,圍繞農業科技創新與減貧合作開展深度對話。
目前,楊凌已在中亞及上合組織國家建成10個境外園區,完成小麥、玉米、大豆等13大類115個優良品種的品比試驗和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動2項陜西農業技術標準轉化為白俄羅斯官方標準。楊凌示范區外辦主任、上合辦常務副主任馬靜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引導推動國內知名企業及科研院所在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試驗試種馬鈴薯、番茄等作物品種,持續開展小麥、蘋果、小雜糧等作物新品種試驗示范,加快推動農作物新品種在境外審定。
今年以來,楊凌國合集團積極開展進出口業務,截至目前,已向中亞、南亞、東歐、東南亞等國家出口蘋果、獼猴桃、藍莓等10多個品種的新鮮水果,發運130柜、貨值3250萬元人民幣。
楊凌示范區工業和商務局局長李繼廣表示,今年還將依托中省、示范區等海外資源優勢,深耕“一帶一路”及上合組織國家市場,推動設立阿拉山口及霍爾果斯雙運營中心、東南亞農產品集采中心、阿拉木圖及塔什干海外倉,推廣楊凌、陜西以及國內優質品牌產品,在提升對外貿易交流便利度方面打造“楊凌模式”。
(實習記者 馬尤翼 記者 趙婧)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