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李榮)在5月21日開幕的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作為本屆絲博會首次設立的核心主題展之一,由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組織的“文旅消費展”備受矚目。 文旅消費展展區位于5號館,聚焦“文旅融合”與“消費升級”,通過展臺展示、舞臺展演、專場推介及多元消費場景的深度融合,為文旅客商及市民游客呈現了一場別具一格的文旅盛宴。
古風“新唱” 引來觀者如潮
步入5號館,西安文旅展位以“唐詩里的長安”為主題,新中式的設計風格典雅大氣,詩詞元素與長安古城風貌交織,宛如一幅盛唐畫卷。移步陜文投展位,瞬間將人們帶回繁華的大唐坊市,儒雅的“白居易”手持詩卷,與觀眾一唱一和,詩詞交鋒;一群人手拿箭矢,正排隊投壺,人群中不時爆發出一陣陣喝彩;舞臺中央,雜技演員用腳尖頂起三把疊立的油紙傘,精湛的技藝和平衡力令人叫絕。
在廣東文旅展位,匯聚了海陸絲綢之路的文脈精華,非遺與現代設計碰撞出絢麗火花。香云紗、廣繡等傳統技藝與現代珠寶巧妙融合,散發出迷人光彩;“真豪星空房”內,沉浸式體驗,讓游客仿佛置身夢幻世界。
在陜西文化音像出版社的展位上,陳列的一些老設備和精品音像出版物,音像社運用前沿數字修復技術,讓模糊的珍貴影像和破損的音頻“重生”?,F場設置了一面聲音墻,戴上耳機摁下播放鍵,就能瞬間將你拉回那些難忘的歲月。
“史圣”故里韓城,將司馬遷主題雕塑搬進展位,司馬遷仰頭手握書簡,背后的書卷呈螺旋上升,似在回溯數千年歷史變遷。在非遺技藝體驗區,游客們饒有興致地參與韓城印花袱子的制作。“魚躍龍門”“遇見錦鯉”等飽含吉祥寓意的圖案,在染料與布料一次次的交融中逐漸清晰,讓古老技藝在指尖煥發出新的生機。
活態非遺 提升文旅內涵
在5號館舞臺區,21日至24日,文旅項目推介與非遺歌舞展演輪番精彩上演。來自不同地區的推介者帶著誠意滿滿的文旅項目,勾勒出當地文旅產業發展的美好圖景。延安的壺口斗鼓,表演者身姿矯健,鼓槌翻飛,震耳欲聾的鼓點恰似黃河奔騰咆哮,盡顯陜北漢子的豪邁奔放;宜川胸鼓節奏明快,舞者邊敲邊舞,動作剛勁有力,洋溢著人們對生活的熾熱激情;榆林老腰鼓別具韻味,鼓點緊湊,舞者踏著鼓點騰挪跳躍,粗獷中透著靈動,將邊塞風情演繹得淋漓盡致;漢中羌族羊皮鼓則散發著神秘氣息,鼓聲低沉悠遠,舞步粗獷質樸,仿佛在訴說古老的傳說。
陜北說書、陜北民歌、漢調桄桄也以各自的聲腔特色在現場展開了一場表演類非遺的絕妙碰撞。說書人手中的三弦錚錚作響,蒼涼醇厚的嗓音裹挾著黃土高坡的風沙,將跌宕的故事化作抑揚頓挫的說唱;陜北民歌手高亢的信天游穿云裂帛,男聲雄渾,女聲清亮,一唱一和間,纏綿的相思與熾熱的豪情在展館上空激蕩;漢調桄桄戲的鼓板驟響,演員甩著水袖踏歌而來,婉約細膩的唱腔卻將歷史故事唱得蕩氣回腸。
場景創新 激發消費熱潮
除了各種文旅產品展示和項目推介,各展位文創區人潮洶涌,市民游客們在觀展之余,上演了一場從“觀賞”到“帶走”的消費狂歡。在西安文旅的文創展區,身著漢服的唐妞將毛絨臘汁肉從鍋子里撈出,在案板上剁剁,再夾入毛絨白吉饃中,一個憨態可掬的毛絨肉夾饃就到了游客手中,這番將地方美食萌趣化的神操作,引得游客們紛紛駐足購買。
陜文投展位的文物復制仿制品文創制作精美,盡顯長安風雅,成為文青們的心頭好。“兵馬俑”或成書簽、或作擺件,讓始皇“衛隊”觸手可及。寶雞展位的鳳翔生肖泥塑色彩艷麗、憨態可掬,社火臉譜文創包袋將傳統藝術融入實用設計,深受年輕游客喜愛。
陜西省圖書館的口袋書便于攜帶,孔子“六藝”夾子創意十足,解壓小玩具趣味滿滿,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顧客。景德鎮產品展位的粉彩瓷畫色彩絢麗,招財貓憨萌逗趣,小丑擺件俏皮可愛,引來一群小學生圍觀。實用性的陶瓷茶具、花瓶、手串兼具美觀與實用,銷售火爆。銅川耀州瓷、漢中熊貓玩偶、陜北米貼畫、旬陽版畫、富平麥稈畫、臨渭草編、澄城刺繡,以及廣東木偶獅、香云紗飾品,各美其美、百花齊放,讓游客在欣賞中忍不住將這份獨特的文化記憶打包帶走。現場還設置了多個美食攤位,陜北美食、銅川的大櫻桃、洛川蘋果、大荔特小鳳西瓜、寶雞的搟面皮、廣東龜苓膏等特色小吃,方便游客帶回與家人朋友分享。
文旅消費展不僅是產業協同的橋梁,更是點燃人們心中詩與遠方的篝火。文旅+科技+農藝+體育+百業,旅游外延的不斷擴展,讓新的消費場景不斷涌現。通過展會平臺,讓廣大游客沉浸式感受到文旅融合的魅力,讓文旅企業實現了資源共享、合作共贏,譜寫出文旅創新與消費升級靈動鮮活的時代樂章。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