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耀斌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與孔子一起被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他編纂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高度評價。
司馬遷誕生于公元前145年,距今2170年。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在司馬遷去世近400年后,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時任漢陽太守殷濟因欽佩司馬遷的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以紀念司馬遷。經歷代修葺,1982年,司馬遷祠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司馬遷祠已是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陜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陜西省廉政教育基地等,正在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在司馬遷祠景區,祠院獻殿有一塊最著名的碑刻,就是郭沫若先生的五言律詩《題司馬遷墓》。全詩為:“龍門有靈秀,鐘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這首詩落款時間為一九五八年春。多年來,諸多熱愛司馬遷研究的學者都做了大量的考證,或通過走訪,或查閱年鑒,希望從時間邏輯找到一個準確答案。但是,關于這首詩的來歷在韓城依然眾說紛紜,觀點各不相同。
1994年11月,當時從事黨史研究的我專程前往陜西省政府干休所,拜訪了原省文化局局長兼黨組書記魚訊同志,就郭沫若先生何時到韓城一事向他作了來意說明。魚訊說,以前韓城也有人就此事找過他,于是他就郭沫若來韓城一事專門撰寫了回憶錄,并將原稿交給我,向我講述了當時的具體經過。根據魚訊同志撰寫的回憶錄,1995年5月1日《韓城報》刊發了他的署名文章——《郭沫若何時來過韓城》。現根據搜集掌握的相關資料,就郭沫若先生《題司馬遷墓》一詩的來龍去脈還原如下:1957年,陜西省文化局撥款整修司馬遷祠墓,當年7月至11月底工程竣工。1958年司馬遷祠墓修葺竣工后,韓城縣向省文化局、省文管會呈報工作報告,并請求郭沫若先生為司馬遷祠題詞。1958年2月1日,郭沫若先生應陜西省文化局之請,在北京為整修后的司馬遷墓作了五律《題司馬遷墓》,同年2月4日該詩發表于《北京日報》。3月9日,郭沫若先生來到陜西專程視察陜西的文物考古發掘工作。3月16日,受省上領導安排,魚訊同志陪同郭沫若先生等一行五人從西安人民大廈乘車出發,沿途視察了半坡遺址發掘工地,還在華清池作了短暫停留,隨后便直奔韓城,去看魏長城和司馬遷祠。到司馬遷祠后,游覽完祠墓,魚訊對郭老說,難得您來司馬遷祠一趟,能不能留下墨寶,題幾個字或寫一首詩。郭老聞言登高遠望環顧四周,有感而發,隨即揮毫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題司馬遷墓》五言律詩。
1958年2月4日在《北京日報》刊發的《題司馬遷墓》五言律詩,詩前小序“中國偉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祠墓在陜西韓城縣。陜西省文化局為表彰歷史人物,于去年曾撥款整修,現已竣工,來信要我題詞,并要我轉請有關人士惠題。我先題此詩,以作為引玉之磚”。內容為“龍門有靈秀,鐘毓人中龍。學識空前古,文章百代雄。憐才膺斧鉞,吐章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對比《北京日報》發表的《題司馬遷墓》一詩和司馬遷祠的碑文《題司馬遷墓》一詩內容,我們會發現郭沫若先生在司馬遷祠對該詩作了四處改動,即“學識空前古”改成了“學殖空前富”,“文章百代雄”改成了“文章曠代雄”,“吐章作霓虹”改成了“吐氣作霓虹”。這些改動更能表達郭沫若先生對司馬遷的敬仰和贊譽,也正好呼應了郭沫若先生登上司馬遷祠后極目四顧后的感慨,這才為司馬遷祠和后人留下了這首前無古人的雄壯詩篇。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