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彥伶
7月13日清晨,薄霧籠罩中的長武縣昭仁街道辦大東莊村格外靜謐美麗。大東莊三組村民李唐榮早早來到村里的“光伏農業”產業園開始勞作。
李唐榮是村里的貧困戶。該產業園建成后李唐榮全家依靠光伏每年分紅2200元,加上在園內養雞、種香椿的分紅,每年增收近3萬元。看著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李唐榮臉上笑開了花。
這是7月13日,記者跟隨民盟中央副主席、省政協副主席張道宏一行在長武縣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時看到的場景。
長武縣地處我省關中西部陜甘交界,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因地處渭北高原,常年干旱少雨,土地貧瘠,產業發展嚴重受限。與此同時,由于平均海拔高,年均光照時間長,光能資源豐富,加上大型工商企業落戶,電力需求大,輸電成本較低,為當地發展光伏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2015年,當地利用建筑屋頂、閑置廢棄場地、旅游景點停車場、設施農業棚頂等可利用空間,試點建設光伏扶貧工程,成立光伏扶貧互助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為當地群眾脫貧增收開辟了一條新路子。
據昭仁街辦主任劉東峰介紹,大東莊村目前有44戶貧困戶,依托大東莊光伏產業園,戶均增收約4800元。
“我們家光伏發電每年分紅1800元,日子越過越好!”長武縣相公鎮龍頭村獺兔養殖戶對光伏產業扶貧贊不絕口。據悉,該村在獺兔養殖基地的兔舍屋頂上安裝了光伏發電系統,20戶加入獺兔養殖合作社的貧困戶連續3年每年分紅1800元,其余貧困戶戶均年分紅1200元。
不僅如此,當地不但引入了光伏農業理念,還將光伏產業發展與種養殖業、農村城鎮化、鄉村旅游等產業融合互補,探索出了光伏扶貧增收的多條路徑。
長武縣相公鎮芋元村將光伏扶貧與旅游扶貧相結合,在青龍山旅游區露天停車場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實現了上面發電,下面停車的格局。此外,該村黨支部在景區設立了貧困戶創業崗位,組織引導貧困戶擺攤設點,將光伏發電收益用于補充擺攤設點貧困戶創業資本金,為貧困戶后續脫貧提供了長效保障。
據長武縣扶貧和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朱清宇介紹,長武縣目前建成光伏發電站132個,平均年發電1256萬度,年發電收益980萬元,扶持全縣所有貧困村集體年均增收4至5萬元,帶動貧困戶3243戶,戶均年發電收益1480元,通過產業幫扶,增強了貧困村和貧困戶的“造血”功能。
長武縣亭口鎮樊羅村貧困戶史永安,因自身有殘疾,老伴又患有慢性病,老兩口膝下無子女,生活陷入貧困,居住在村里的幸福院。2016年在村幸福院屋頂上建成光伏電站后,他家每月可分紅200多元。“多虧了光伏產業,讓我們老兩口把心放到肚子里!”有了穩定的收入,史永安的心情越來越好,逢人就夸黨的好政策。
長武縣亭口鎮二廠村,多數貧困戶患有大骨節病和碘缺乏病,產業薄弱,勞動技能缺乏。2016年,該村利用荒地建成50千瓦光伏扶貧電站,當年實現貧困戶戶均分紅1400元,產業帶動30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
提起當地依靠光伏產業助力脫貧的經驗,長武縣委書記任杰深有感觸地說,光伏扶貧是一項造福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民生工程,實踐證明,推廣光伏扶貧,不僅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還助推了節能減排,促進保護和改善環境。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