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部分委員反映,我省作為投資和建設規模第二的“三線”建設大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建成了數以百計的涉及國防、交通、能源等方面的大項目。目前,這些項目都已搬遷到條件較好的城市,在各地遺留下大批荒廢的廠房和設施,因風吹雨蝕、人為破壞岌岌可危,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道道“傷痕”。
“三線”建設獨有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文化內涵,不僅是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我國工業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年代的特殊歷史遺存,不能丟棄。為此我們建議:
一是做好普查工作。各地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按照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有關要求,將“三線”歷史遺存作為普查對象,組織力量對當地“三線”建設遺留廠房和設施現狀進行普查,摸清家底,及時依法予以保護。
二是加強政策指導,合理開發利用。各地政府要按照工信部《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將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大力發展工業旅游作為發展工業文化產業的重要任務,組織專家在前期普查基礎上進行分類評估、科學規劃,提出指導意見。要不斷完善措施,探索建立工業遺產名錄和分級保護機制,推動“三線”歷史遺存保護和利用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力度,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工業遺產保護領域,合理開發利用“三線”歷史遺存,不斷改善工業遺產保存狀況。
三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鎮。可借鑒河南省濟源縣、安徽省霍山縣的成功經驗,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整合相關資源,多措并舉,在“三線”建設原有廠房和設施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鎮。四是加強宣傳,助推旅游。要通過保護和改造,加大對“三線”建設歷史遺存的宣傳,發揮我省綠色生態優勢,助推鄉村旅游。(鳳縣政協?孟祥文)
編輯: 超級管理員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