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仁膏藥第六代傳人馬緒斌先生(中)
馬明仁膏藥,創始于清咸豐年間。原為“馬錢風濕骨痛膏”,后改為“馬明仁膏藥”,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是三秦大地上為數不多的百年老字號。
馬明仁膏藥,歷經斗轉星移、歲月滄桑,始終堅持仁心孝世之本,不懈追求古法傳承與創新的完美融合。
馬明仁膏藥,像其他“老字號”、“非遺”一樣,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穿越歷史風云,展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
新時代,新思想,新目標,新征程。馬明仁膏藥,在15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不畏險,不懼難,大膽探索、勇于實踐,開辟了一片中國傳統醫藥傳承與發展的新天地。如今,馬明仁膏藥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帶一路”倡議大背景下,延續著它熠熠生輝、經久不衰的傳奇故事,抒寫著新時代的新篇章。
膏藥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乃中醫學五大藥劑之一,集中體現了中醫學所倡導的“內病外治、外病外治、辯證施治”文化精髓。醫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及藥王孫思邈所著《千金藥方》等古籍中對膏藥制用方法都有記載。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清代,膏藥已成為普遍的民間方藥,其“簡、便、驗、廉”的特點為世人所推崇。先祖馬六懿在精心研究前賢外治經驗和親驗萬人的實踐基礎上,熬制出“馬錢風濕骨痛膏”,經馬氏六代人世襲相傳,延續至今。
馬六懿先生出生于清·道光十年,自幼酷愛醫書,飽讀經典并四處拜訪名醫,提升醫術。當時列強欺凌、內亂叢生的大清國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窮苦大眾有病卻無錢治療,馬六懿目睹這些苦難,更加深了他濟世救民的愿望。他用盡大半生只做了一件事,不停地熬制膏藥給無力醫治的鄉鄰及路人,“馬氏膏藥”仁善之名也隨之傳遍中原大地。公元1904年(光緒三十年),長子馬金福先生舉家遷往陜西眉縣,居住在太白山腳下,次年馬金福的兒子馬明仁出生在這山清水秀的地方。
馬明仁自幼喜好醫學,受祖輩熏陶,深得陜甘名家及其祖父馬六懿先生真傳。成年后繼承祖輩遺志,在不斷實踐、鉆研中,馬明仁先生增加數味太白山野生草藥入膏,使祖傳“馬氏膏藥”的療效更為神奇,由此惠及無數痹癥患者。
經家族記憶親口相傳,1936年,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腰疾發作,痛甚不能行走,馬明仁先生親自為其診治,貼“馬氏膏藥”一二日便行動如常,得將軍贊譽。后來在將軍建議下,“馬氏藥鋪”更名為“馬明仁膏藥鋪”。
另據祖輩講述,抗日戰爭期間,馬明仁曾多次委托故友,秘密給陜北送去大量膏藥,分文不取,為缺醫少藥的我軍戰土解除風寒病痛。
150多年來,馬氏膏藥為不計其數的老百姓解除了疼痛之苦,馬明仁的仁者之心也受到老百姓的贊譽。由于馬明仁以醫者之心,醫者之技,慷解貧困,淡泊名利,不少康復者很是感激,就以敲鑼打鼓、贈送牌匾的方式進行答謝。其中最珍貴的一塊是于右任老先生于民國二十八年題寫的“仁心孝世”的匾牌。馬明仁因此被譽為“仁心孝世”的一代風濕骨病大家。
至第六代傳人馬緒斌先生,更是將“仁心孝世”作為家訓始終鞭策自己,在堅守與創新中,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多年來,馬明仁膏藥鋪每年都在全國范圍內舉辦頸肩腰腿康復援助活動,患者可就近到任何一家馬明仁膏藥鋪進行免費試貼;多年來,馬明仁膏藥鋪,免費為患者貼敷數干萬張膏藥,治療患者近600萬名。同時,在每年初冬都會舉辦“關愛環衛工人免費送膏藥”活動,此外,還在西安交大醫學院成立了馬明仁膏藥助學金,每年幫助5個以上學生完成學業……(顧書亮)
《各界導報》2018年08月10日 第4101期 第四版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