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海 記者 杜靜波 攝
□ 楊陵區政協主席 常青海
推動協商民主建設是政協工作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提升政協履職能力建設是最基礎的保障。實際工作中,基層政協也做了一些積極的實踐探索,但同時也存在著合作機制不暢、群眾有序政治參與不夠等需改進和提升的地方。為了提升政協“四種能力”,推動協商民主創新發展,我認為在今后工作中,應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強化四個意識,提升政治把握能力。堅持把中國共產黨領導放在最高位置,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鞏固人民政協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的主軸,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統攬政協工作的總綱,準確把握關于人民政協的新部署、新要求,按照新修訂的憲法及政協章程的基本規定,不斷推進政協履職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使各項工作部署、實施辦法、規章制度與憲法、政協章程規定相一致。
(二)要把握三個環節,提升調查研究能力。要注重選題能力,堅持在廣泛征求委員、政協各參加單位、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意見基礎上,確定年度重點調研協商課題,同時采取下發重點提案及社情民意信息選題參考目錄等形式,加強對委員提案等日常工作的選題指導;要加強“調”“研”結合,在“廣、深、新、實”上狠下功夫,全方位、多視角地掌握實情、發現問題。召開不同層次研討會,尤其對涉及新觀念、新政策的內容,邀請相關專家論證,形成科學結論;要建立主動跟蹤問效、科學評估、監督評議的工作機制,促進調研成果有效轉化。
(三)要拓寬服務渠道,提高聯系群眾能力。要拓寬“政協深入群眾”的方法,推進政協開展群眾工作“網格化”模式,實行委員工作站(委員活動小組)對口聯系基層單位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委員聯系界別群眾的量化考核機制、社情民意征集和分析反饋機制;要探索“群眾走進政協”的方法,通過群眾旁聽政協常委會,參與協商、調研、視察等活動,擴大人民群眾有序政治參與;要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多形式了解社會動態,反映社會訴求,引導群眾通過網絡進入規范有序的協商民主政治體系。
(四)要健全各項機制,提高合作共事能力。要扎實推進政協協商與黨委、政府工作的有效銜接,主動將政協協商納入黨委議事規則、政府決策程序,促進黨委、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要建立健全政協組織與各民主黨派、統戰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政協委員和政協機關中的共產黨員“一對一”聯系黨外人士的工作機制,為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和完善政協各專委會與各民主黨派聯合協商議政制度,加大黨派集體提案、大會發言等工作力度,提高合作共事實效。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