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市政協傾情幫助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新科杜孟飛記者王萬斌
產業是群眾增收的基礎,是脫貧致富的關鍵。今年以來,彬州市政協在幫助包扶村韓家鎮西塬村脫貧工作中,在實施“八個一批”幫扶措施的基礎上,以幫助群眾發展產業為抓手,短期發展“種、養、栽”,長期發展合作社,建立產業園,著力幫助群眾拓寬增收渠道。
短期產業,主要是以短、平、快項目為主。幫扶人員利用該村山大溝深、山坡地多的實際,動員和引導貧困群眾重點發展栽、種、養三種產業。栽,即栽核桃樹,貧困戶人均栽植1畝以上核桃樹。種,即種藥材,16戶貧困戶每戶種植板藍根、柴胡2到3畝。養,即養黑豬、羊、雞、牛等,貧困戶戶均養1頭豬和20只雞。在幫扶人員帶動下,全村共栽植核桃樹73畝,種藥材41.8畝,養黑豬23頭、羊157只、牛20頭。
長期產業,主要是建設花椒園。該村利用流轉山坡地420畝,平整土地并建設花椒園,貧困戶人均8畝左右。為了動員貧困群眾發展花椒,幫扶人員組織鎮村干部、貧困群眾赴韓城市考察,聽取花椒的發展前景、生產管理、銷售途徑,激發了貧困戶的積極性。
花椒園建成后,彬州市政協主席池軍旺又思考發展新的產業。經多方聯系,最后與融誠伏羲制衣公司洽談達成協議,投資100多萬元在該村新建服裝加工廠一個,吸納有能力的貧困群眾進廠工作。他又積極與當地一些企業聯系、洽談,推銷服裝,簽訂為企業制作工作服協議,解決服裝廠銷售問題。
該村有40多人經過培訓上崗工作,20多名無技術的人員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雜活,使貧困群眾有了固定收入,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讓貧困群眾富起來,關鍵是要發展產業。只有有了產業,群眾脫貧才有希望,致富才有可能。”池軍旺說。
目前,花椒園已經建成,三年即可掛果見效,服裝加工廠已投入生產。下一步,幫扶人員準備利用該村40畝機動地,建設一個集體蘋果園或者是櫻桃園,讓群眾收入來源更廣、更多。
看著一個又一個產業逐漸興起,昔日遠離縣城、遠離鎮街道的偏遠村,如今逐漸紅火起來了,成為全縣扶貧工作的一個亮點,該村干部高興了,貧困群眾的臉上笑容多了,致富信心強了。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