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李鵬)9月3日,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今年6月至8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相繼與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歷史與文化遺產研究所、哈薩克斯坦伊賽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聯合組建考古工作隊,分別對兩國歷史文化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目前考古工作已經完成,取得階段性成果。
吉爾吉斯斯坦紅河古城西側佛寺遺址.JPG
據了解,在吉爾吉斯斯坦紅河古城西側佛寺遺址勘探發掘中,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對紅河古城進行了全方位記錄,如勘探、RTK測量、全站儀測繪、無人機航拍、三維掃面技術等,這也是第一次將中國考古學中的勘探技術運用到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考古發掘中。本次勘探最大的收獲,是搞清楚了佛寺周圍的圍墻遺跡。圍墻主要分布于寺院的南、西、北三面,由于晚期水渠的破壞,未發現東面的圍墻遺跡。此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還專門派出文物保護人員,指導現場文物的提取保護,以及對小件銅器的清理修復。在遺址發掘結束后,還對發掘區進行了覆蓋保護。
拉哈特 遺址發掘區域俯瞰
在哈薩克斯坦拉哈特遺址發掘中,將現場踏勘、鉆探勘查、傳統發掘、普通記錄與RTK測繪、三維攝影、高空航測等多種現代相結合,獲取了較豐富的考古資料。本次發掘,獲取了該區域活動過人群的一些物質遺存,表明曾經有過多個人群先后在拉哈特遺址區域生活過,進一步了解到該區域考古學文化的面貌和歷史變遷信息,為拉哈特遺址的深入、全面研究,積累了科學的考古資料。
吉爾吉斯斯坦紅河古城西側佛寺遺址,倒塌的土坯堆積
發掘期間,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兩國相關領導人分別多次到訪發掘現場,并對發掘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吉、中哈雙方隊員在工作中交流溝通,探討疑難,促進事業的發展,在生活上珍惜友情,相互幫助,加深了友誼。兩次考古合作,是“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中盛開的交流之花、友誼之花。
拉哈特 遺址發掘區的馬坑K2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