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導報—各界新聞網訊 8000畝訂單高粱喜獲豐收,山藥萬元田喜獲豐收,首塊草坪基地喜獲豐收,林下經濟喜獲豐收……
綠意盎然的靖邊農業科技館 曹曄攝
打開十月的互聯網,搜索金秋時節的靖邊,豐收的捷報應接不暇,喜悅的腳步紛沓至來。據靖邊縣統計部門10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靖邊農業生產基本平穩,秋糧有望獲得豐收。前三季度,農業總產值完成17.98億元,同比增長4.1%,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0.29億元,同比增長3.4%。預計全縣秋糧總產量27萬噸,比上年同期增收3.8萬噸。
如何讓農民既要種得好又要賣得好?在現代農業持續蛻變的進程中,靖邊縣不斷加快農業產業、生產和經營三大體系的變革,使之形成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強大合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支撐。
1、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培育產業體系的“制高點”
為構建靖邊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該縣改變了傳統的項目廣撒網實施思路,通過重點打造各類作物高標準生產示范園,進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以此引領帶動全產業發展,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2018年,靖邊縣農業局共建設大田蔬菜標準園1000畝,種植種類主要有甘藍、南瓜、胡蘿卜、辣椒等。建設山地蘋果標準園3780畝,蘋果幼園速生豐產示范園200畝,馬鈴薯標準園60畝,優質鮮食葡萄標準園200畝。建設特色產業標準園,包括板藍根、黃芪等中藥材7000畝、藜麥500畝,高粱1000畝,地膜谷子1000畝,枸杞300畝以及有機水稻200畝。
2、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打造了生產體系的“領頭雁”
靖邊縣共有130萬畝常種耕地,其中70%屬于旱地,因此旱作農業推廣至關重要。為切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靖邊縣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引進推廣種植適銷對路、市場需求以及產量高、品質好、商品性好的新品種和良種,為農業種植業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2018年,該縣共在中部梁峁澗區和南部丘陵溝壑區推廣全膜玉米9萬畝、馬鈴薯膜側栽培3萬畝,財政投資達到660萬元,屬全市推廣面積最多的縣區,這兩項技術均已被當地群眾廣泛接受。隨著標準化生產、節水灌溉、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三沼綜合利用等綠色生產方式的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生產體系逐漸形成。目前,靖邊馬鈴薯、玉米、小雜糧等作物連續創15項全國單產紀錄;由靖邊自主研發的挖掘式一次性殘膜回收機和全自動覆膜播種一體機獲得國家專利;制種基地管理“七個一”工作法成全省首創,在全省范圍內得到推廣;認證“三品”一標產品37個,靖邊馬鈴薯等7個農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登記保護,其中三個被認定為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建立縣農產品質檢室1處、鄉鎮監管站17個,年抽檢農產品約3000份,合格率100%;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基地15個,納入追溯體系企業30家;全市首家“陜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通過整縣環評復評。
3、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唱好經營體系的“重頭戲”
該縣以家庭經營為主體,著力培育職業農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通過不斷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鼓勵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培育職業農民、引導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強做優,使農業生產和經營逐步向多元化發展,實現了從傳統農業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到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的歷史性轉折。
截至2018年,靖邊縣共通過各種渠道累計培育職業農民1400人,其中認定1175人;培育農業經紀人1500多名;成立農業合作社1105家,其中示范社44家;培育家庭農場164家,其中省級18個、市級19個;培育龍頭企業35家,其中省級6家、市級21家;發展產業協會3家、聯合社2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127家,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靖邊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助推農業不斷走向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生產軌道。(靖邊縣委宣傳部 曹曄)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