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治理更須在法治的基礎上,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今年11月7日至9日,備受矚目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將在浙江烏鎮召開。此次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昭示著面對互聯網世界的中國態度和主張,更標志著我國互聯網的開放與發展程度更上一個新臺階。互聯網建設如火如荼,如何做好互聯網治理卻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從長遠來看,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利國利民,
互聯網治理需進一步植入“法治芯片”。
今年8月1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掛牌成立,9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掛牌成立,9月28日廣州互聯網法院正式掛牌辦案……互聯網法院的相繼出現,使網絡執法成為現實,互聯網從此被正式納入“法內之地”。隨著杭州、北京、廣州三家互聯網法院相繼落成,互聯網的法治管理逐漸走向統一化、規范化、高效化。面對錯綜復雜的網絡亂象,互聯網法院任重道遠,網絡環境猶如一臺龐大的機器,精準高效的運轉意義重大,互聯網法院猶如“法治芯片”,規范著機器的運行和生產。互聯網聯系著你我他,互聯網治理也應該用適應其特點的方法和思路,進一步推進網絡法制化治理進程,確保依法治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基本要求在網絡社會中實現。
互聯網治理須在法治基礎上,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前不久公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網絡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互聯網治理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的“網上群眾路線”,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有力延伸與堅實保障。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就要激發網絡經濟活力。
中國是世界電商大國,網絡經濟活力由此可見一斑。但做大做強網絡經濟,更需要進一步加大網絡科技投入,攻關關鍵技術,將網絡控制權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另外還需要認真研究網絡經濟規律,出臺約束和鼓勵政策,進一步規范網絡市場,保障人民群眾的消費權益,鼓勵更多人參與到新時代的網絡經濟中,為之注入新的活力。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要讓網絡扶貧催生新動能。
“互聯網+”時代,網絡為深山鑿開了通向外部的隧道,為資源貧瘠的偏遠之地架設了溝通內外的橋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了新時代發展的春風和紅利。“互聯網+醫療”“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公益”等新技術為一座座大山、一片片貧瘠之地種下希望的“種子”,再結合財政投資和補貼的“澆水施肥”,綠水青山風景迤邐的新時代圖景生機勃發。現在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精準扶貧,已經成為網絡扶貧的重要抓手。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更需要進一步打造網上陽光政府工程。
“互聯網+政務服務”便民利民,政務透明化、服務高效化,一方面提高了政府辦事效率,提升了民眾滿意度,增強了政府公信力,另一方將陽光政府的“責任”“擔當”“親民”形象昭之于世,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更進了一步。
互聯網治理法治先行,走好“網上群眾路線”順民意、暖民心。在法治基礎上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是讓互聯網成為中國人民真正的精神家園的根本前提!(肖靜茹)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