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文史委調研我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報道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留住水清岸綠
記者 李彥伶
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強農村居民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指標。我省農村人居環境的現狀如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面臨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有哪些?如何有效推動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協作,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11月12日至11月23日,民盟中央副主席、陜西省政協副主席張道宏帶領省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部分委員和專家,圍繞“我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情況”主題進行專題調研,引發委員和專家高度關注。
“多措并舉,形成合力,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好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工作,做到看得見山、望得見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省政協常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劉玉明建議,應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作為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突破口,建立完善的環境衛生管理聯動機制,通過一體化推進農村改廁、垃圾、污水,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共同打造美麗鄉村。
“建議強化規劃落地,實行農村環境市場化建設、專業化運行和第三方評估等長效機制,加大引入力度,依靠制度和監管推進規劃有序實施。”省政協委員崔歆表示,通過此次調研深刻感覺到近年來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群眾的期望值還有差距。
崔歆建議,在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中要突出解決重點問題。將農村環境治理放在政治巡查的突出位置,強化責任追究,建立問題反映和處置機制,確保推進力度和治理效果。
“建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與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趨勢相適應。”省政協委員徐長玉認為,當前,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還在路上。農民繼續減少和“干在農村,住在城鎮”必將越來越成為農村發展和農民新的生活方式,迫切要求我們善于運用動態思維和長遠觀點,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改進工作,避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巨大浪費。
徐長玉建議,要努力實現道路硬化、自來水、電力和網絡等現代基礎設施在有人居住的自然村全覆蓋和推動“村村通”工程向“地地通”工程延伸。在做好行政村、自然村人居環境改進工作的同時,應更加重視做好鄉鎮政府所在地和縣城人居環境的改善工作。
省政協委員李小超建議,在古村落的保護工作上亟待建立一支專業的設計團隊,了解老百姓的所需所想,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特色的民居,在建設中應避免大拆大建,盡可能利用當地建筑材料,體現當地特色風貌。
“建議省上盡快出臺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措施,加大省財政對鄉村建設資金投入傾斜力度。”省政協委員李團社表示,目前我省農村普遍不具備推廣建設垃圾低溫熱解處理站的基礎,受制于項目資金投入不足、后續管理運作資金得不到保障等,因此,對生活垃圾的處理應推行“戶集、村收、鄉(鎮)運”的模式。
省政協委員吳敏霞建議,在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中應從長遠發展的眼光進行規劃,將搬遷、合并、開發和減員等要素通盤考慮,做好頂層設計,制定長期整體規劃,不搞重復或落后建設。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何得桂建議,要加強生態保護及人居環境健康的宣傳與教育工作,構建和健全多元共治的參與機制,擴大參與環境保護活動,進一步提升人居環境治理的成效,尤其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推進美麗鄉村、美麗家園建設與鄉村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良性互動。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