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邊縣東坑鎮小橋畔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全村共有耕地11300畝,且全部為水澆地。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2011年,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4300元。“但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一個以玉米、馬鈴薯、設施蔬菜為主導產業的種植業大村,玉米脫粒機具等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的普及率卻很低。”負責對口幫扶該村的靖邊縣農機服務中心主任喬志榮告訴記者。
在幫助小橋畔村普及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的同時,喬志榮也清晰地看到以往工作的不足:“通過這次下基層活動,讓我感覺到我們作為一個承擔著全縣農業機械、機具推廣工作的單位,工作還存在很多不足,也讓我認識到只有真正深入基層、走進群眾,才能知道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找到不足、彌補差距,使我們的工作更上一層樓。”喬志榮感慨地說。
要為幫扶點解決發展難題,往往需要借助多個對口單位的力量,這讓下基層干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團結協作”這個詞的含義
靖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對該縣席麻灣鄉大溝村幫扶過程中,經過認真謀劃、多方協調,確定要為該村辦6件實事:一是為該村新打深井4眼,并為村上安裝4臺變壓器,徹底解決大溝村農田灌溉缺水的問題;二是引導當地農民種植標準化脫毒紫花白馬鈴薯2000多畝、大田蔬菜500畝;三是多方籌措資金,在該村建成溫棚40座(主要種植葡萄、油桃等經濟作物),帶領群眾走上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道路;四是引進283畝農產品交易市場1個;五是新建大型標準化養羊場4個;六是利用自身豐富的職業技能培訓資源,根據當地農民從事職業的不同,對300多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使他們真正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打井、拉電需要水利、電力部門的支持,農作物產品升級、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畜牧業離不開農業技術部門和畜牧部門的指導,而新建農產品交易市場更是需要席麻灣鄉黨委、政府和縣土地、招商等部門在土地、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可以這樣說,我們為大溝村辦的這6件事,實際上是多個部門共同努力的結果。”靖邊縣人社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記者 高三寶)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