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縣圍繞“美麗子洲、幸福子洲、實力子洲”的戰略目標,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搭建全省退耕還林示范縣的平臺和全市“三年植綠”和“林業建設五年大提升”行動,做大做強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果產業,僅核桃栽植面積達到17萬畝,建成淮寧灣鎮麻塔村、苗家坪鎮田山渠村等核桃高標準示范園30個,形成了涉及3個鄉鎮32個村的三何路核桃產業帶和磚廟、何集等4個整鄉整村推進的核桃鄉鎮,擁有省級農業園區1個、市級農業園區4個、縣級農業園區8個,實現了從各級政府買單“輸血”興林富民,到社會主體全民“造血”的歷史性飛躍。2015年,被市林業局命名為“核桃產業示范縣”。
把準產業“造血”脈搏子洲縣委、縣政府針對全縣生態基礎脆弱、耕地大量撂荒的實際情況和林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與農戶經濟收益期望較高的現實矛盾,對全縣農業農村發展進行了廣泛調研,并組織相關鄉鎮、部門負責人,核桃栽植大戶到山西省汾陽市和陜西省黃龍縣考察學習,確立了以林果業為主、藥畜糧為輔、水電路治理、循環式發展、規模化打造的山區農業現代化思路,出臺了《關于加快核桃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把核桃確定為全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按照“點、線、面一體帶動,產、供、銷全面推動”的規劃思路,計劃到2020年,全縣核桃栽植規模達到35萬畝,農村居民人均林果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實現為農民建綠色銀行、為國家建生態屏障的“雙贏”目標。為了使核桃產業建設整體推進,縣委、縣政府把核桃產業納入全縣考核指標體系,把產業發展的資金發放、審核、驗收等權力下放到各鄉鎮,明確目標,夯實責任,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調整產業“造血”功能集中流轉土地,實現產業循環化。采取土地租賃、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等方式,由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發展農、林、水、牧循環產業,分類別進行利益分配。子洲縣昌順苗圃綠化有限責任公司采取承租、土地入股的方式流轉了5個村806戶土地15000畝,統一標準,整體規劃,建設萬畝核桃精品產業基地。企業融資帶動,實現管理合同化。在工程實施前,企業、承包大戶等營林造林實施主體分別與農戶簽訂土地使用合同,明確租賃期限、土地租金、經營辦法、收益分配、雙方權利義務;政府與營林造林實施主體以合同形式明確權利義務、造林標準、驗收辦法、付款方式、技術服務、責任追究辦法。子洲縣天河農業園區圍繞“天藍、地綠、水清、景秀、村美”的建設目標發展產業,按照園林化建設標準,采取“公司+科技院校+農戶”模式運營,投資1200余萬元,流轉土地4500畝進行農林牧整體開發,建設美麗鄉村。土地入股承包,實現營林合作化。農民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無償提供土地,由承包人進行營林造林,收益五五分成。林業部門牽頭,實現造林工程化。縣林業局以合同形式將建設任務承包給專業造林工程隊,明確權利義務、造林標準、驗收辦法、付款方式、技術服務、責任追究制度等內容,實行包栽、包活、包管護、包成林的方法,三年后無償交還農戶經營。
拓寬產業“造血”渠道子洲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綠山與富民、生態與產業融為一體,編制完成了《子洲縣持續推進退耕還林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實施方案》,在全面落實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的同時,對積極種植核桃的退耕還林戶發放地膜、化肥等生產資料。對大戶流轉承包退耕還林地面積在500畝以上的,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予以扶持。子洲縣宏泰苗木專業合作社在苗家坪鎮田山渠村通過土地流轉、合資的形式,租賃退耕還林地1800多畝,栽植早熟核桃1400多畝、山地蘋果300多畝,在核桃幼樹林里還種了西瓜和黃豆,發展林下經濟。子洲九龍山種養殖農村專業合作社吸納農民入股,投資400萬元流轉了全村1960畝退耕還林地,發展種植養殖業,形成了“山上是林果、川道是大棚、溝里養著魚、河灘種玉米”的立體式農村循環經濟。
整合產業“造血”資源2015年,子洲縣政府印發了《關于建立子洲縣核桃產業配套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在縣職教中心建立了培訓中心,并提供核桃產業技術服務中心現場展示、“企信通”信息平臺發布動態管理、技術培訓等服務。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縣林業局與山西省汾陽市核桃研究所、榆林市產業辦、林科所建立了長期技術合作和業務培訓關系。常年聘請山西省林科院經濟林所所長、高級工程師史敏華,核桃專家王毓堂及農民技術能手采取理論加實踐相結合的辦法,每年劃片劃鎮,分類指導,對各鄉鎮核桃產業分管領導、技術干部、各栽植村的村干部以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進行核桃栽培管理技術培訓,發放書籍、光盤等資料,形成了縣上有技術服務隊、鄉鎮有技術指導員、村村有農民技術員,建立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經濟林果技術服務體系。(記者 許鵬)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