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森
66歲的衛南岳是鎮安縣慈善協會秘書長,個頭1.93米,慈眉善目,步伐穩健,一雙大手壯實溫暖,說起話來洪亮細膩。衛南岳如衡山南岳山峰一樣,頂天立地,撐起了鎮安慈善一片天。
154座慈安橋搭起脫貧致富路
地處秦巴連片貧困山區的鎮安縣,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30萬余名村民散落居住在方圓3477平方公里的土石山坳及溝河岸邊,這溝壑縱橫的深山,隔河渡水,困擾著村民生產生活,村民出行和孩子們上學都比較困難。
為了扶貧幫困,衛南岳將修建慈安橋列為重點項目。2015—2018年縣慈善協會共募集善款498.7萬元,當地村民出勞1萬多個,在全縣15個鎮60個村建慈安橋154座,惠及3萬多人的出行,有效地解決了他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生上學過河的問題。
據介紹,木王鎮平安村7組200余人,因河流阻隔,這里的農產品出不了山,每逢雨季孩子們上不了學。衛南岳得知后,第一時間進行調研,在群眾自愿投工投勞的情況下,籌資16萬元,其中縣慈善協會出資5萬元、群眾自籌6萬元、縣煙草基地支持5萬元,用時不到100天,建成一座長30米、寬3.5米的砼平板橋。有了這座橋,2017年,該村的烤煙、香菇、木耳等農副產品進了城,趕了集,僅秋季銷售農產品就人均增收200多元。不少收購農產品的商販直接把車開進了村,村支書馬念平感嘆道:“多年的愿望實現了,感謝慈善會為我們修了橋解了難!”
鐵廠鎮西溝口村殘疾人岑學貴說:“2017年6月在我家旁邊建了慈安橋,過去這里沒有橋,無論是天晴下雨,過河對我這樣的視力殘疾人來說,每次都是提心吊膽,每年都要掉到河里好幾次。有了橋,我能多活幾年……”
1719戶石板房變成白墻紅瓦房
2018年12月12日,“過去住的石板房,房子透風,冬天好冷,現在住的新房,冬天很暖和。”云蓋寺鎮金鐘村村民朱明山說。
金鐘村村民居住分散,房舍簡陋,大多是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建的石板房,墻體是土坯的,房頂上面蓋的是石板。這種石板房屋頂不密閉,在屋內白天可看到透進來的陽光,晚上可看到月光;到了雨季,房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外邊雨停了,屋內還在掉水滴;寒冬里,外面冰天雪地寒風刺骨,里面也成了冰窖,用木材生火取暖,煙塵滿屋飛,坐在火爐旁,前面烤焦了,后背還是冰涼的。
衛南岳看到眾多村民住著石板房,不少還是危房。他把這事掛在心上。2015年,衛南岳組織全縣200多名志愿者,深入到全縣10個鎮60個村,實地察看,拍攝圖片,登記填表,寫調查報告,提出解決思路。調研表及《鎮安縣1719戶村民住著石板房函待解決》的報告,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由于他們的努力,縣委縣政府將石板房改造公益項目,納入了縣鄉兩級政府脫貧攻堅和移民搬遷幫扶計劃。采取三個一點措施,由政府支持一點,慈善幫一點,住戶拿一點(出勞),共投入超過1000萬元,使1719戶石板房全部改造成為了白墻紅瓦房。如今再到鎮安的溝溝岔岔轉,村民居住的房舍成為美麗鄉村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281名塵肺患者有了吸氧機
“自從有了吸氧機,我的呼吸好多了……”云蓋寺鎮金鐘村的塵肺患者張貴海正在使用愛心企業捐贈的吸氧機,病況得到緩解。
像張貴海這樣的塵肺患者在鎮安山區非常多。因人們缺乏技能,大多在煤礦打工,患上塵肺病后才發現,掙來的錢無法支付高昂的醫療費。2016年前,塵肺病不屬醫保范圍內,活下來的患者因病致貧,家徒四壁,負債累累。
據調查,目前全縣有塵肺患者1070多人。
衛南岳把塵肺病救助時刻放在心上,爭取政府補貼,聯系愛心企業幫扶,幫其申請大病“救急難”項目,累計投入400余萬元?,F在鎮安塵肺病人門診費用全部報銷,住院費用報銷提高25%,按病情的不同,每月享受100-300元不等的補助。281名重癥塵肺病人領到愛心企業捐贈的制氧機,現在已有60余人享受到省慈善協會大病救助項目總額150多萬元。
201名貧困母親受到慈善救助
幫助困難家庭婦女——貧困母親擺脫貧窮、愚昧和病痛。衛南岳對這一困難群體設立“貧困母親”幫助項目,即:治窮——幫助發展家庭經濟,提供就業機會增加收入;治愚——舉辦各類培訓班,掌握致富實用技術及生殖保健知識;治病——檢查和治療常見婦科病,提供生殖保健服務。
2016年,馬華慈善志愿者服務隊在衛南岳的指導下,開展名家字畫義賣活動,籌資4.5萬元,幫助43名貧困家庭母親開展小型養殖業;2017年,縣慈善協會與馬華基金會聯合面向社會募捐5.8萬元,幫助42名貧困母親自我發展;2018年,爭取到中華慈善總會投資14萬“困難家庭婦女幫扶”項目落戶鎮安。
近年來,縣慈善協會攜手培訓學校,重點對1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婦女進行了體檢(包括乳腺癌、宮頸癌兩癌篩查),并舉行“婦女衛生保健及健康知識講座”“創業就業知識及技能培訓”。使25名婦女有了就業機會,其他經過培訓的婦女可在家中接手工制作訂單,領取計件報酬。狄仕麗說,她參加了縣慈善項目培訓,來到扶貧工廠工作,按件計籌,因要管兩個孩子,只出半勤,每月可收入1000多元。
200名貧困學子走進大學殿堂
鎮安縣慈善協會先后多次舉行了助學、助殘、助孤、助老等活動,沒有資金,就積極到處募捐,引進團隊幫扶。
五年間,縣慈善協會引進縣外資金800多萬元,助學300余名,其中200余名學生走進大學殿堂;助殘600余名;助孤100名;三大節日愛心慰問一萬多人(春節向貧困群眾送溫暖、六一向貧困兒童送關愛、重陽節向貧困老人送愛心)。西安大眼蛙公益團隊與達仁鎮53名貧困生結對幫扶;網絡募捐18萬元建留守兒童之家;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愛心衣櫥”為263名小學生送來過冬服裝;殘疾慈善達人馬華5次千里單騎籌款700多萬元,資助沿途及當地貧困學生3000多人次,其中資助鎮安貧困學生、貧困母親、貧困老人及殘疾人等500多人次,總額超過400余萬元;優秀慈善志愿者馬華、焦曉慧等人,引來縣外慈善組織、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10多家100多人來鎮安開展捐資助學、扶危濟困活動。
為了慈善事業,衛南岳跑遍了鎮安的山山水水,溝溝岔岔。他走進慈善會五年,沒拿過報酬,卻發展慈善志愿者800余人,共募集款物超過1500萬元,實施慈善項目5大類60多個,惠及貧困人群3萬多人次。
2018年10月,省慈善協會會長劉維隆在全省慈善項目工作會議上說,鎮安縣是深度貧困縣,條件差,但他們親力親為,在慈善扶貧領域做出了成效,“大個子”衛南岳干得好,令人感動。“為求助者搭橋,替行善者鋪路。”這是衛南岳的宗旨,指引他在慈善路上繼續前行。
第4207期 第四版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