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9時,紀念唐朝建都一千四百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爵樂府酒店如期舉行。本次研討會由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陜西省教育書法研究會和陜西終南學社主辦,陜西成長地產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西安教育電視臺協辦,由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張建國主持。研討會上,來自不同領域的十余名專家先后發言,從城市建設、經濟發展、文化創新、國際交往、教育國際化、城市精神等多個角度,闡述了唐代長安城與今日西安的深厚淵源,古為今用,總結歷史經驗,為大西安的發展建言獻策。
影響深遠的千年長安城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同時定都長安,從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篇章,唐代長安城是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其文化兼容并蓄,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時至今日,整整一千四百年。
原西北大學文學院院長、陜西終南學社社長李志慧梳理了文學和歷史的文獻資料,討論了大唐建都長安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他認為,唐代建都長安是考慮到經濟基礎、地理形勢和國家安定的必然選擇,建都長安,在治國理政、軍事戰爭、思想文化上都對中國以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歷史意義,盡管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和民族矛盾的變化,長安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其遺留的豐富歷史文化仍然在今天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省委黨校賴伯年教授總結了唐代長安城的城市精神,指出“開創進取,敢為人先”一直是長安城市精神的主旋律,今天仍然有著極高的現實意義。
絲路起點打造西安名片
“西安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但我們目前做得還不夠好。”陜西省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王長壽說。如何更好地開發利用,他提出“區域協調、突出特色”,“歷史印象、現代表達”,“文創高地、創新發展”三大原則。
研討會上,不少專家學者都提出要充分利用西安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打造好西安名片。
陜西省城市發展研究會會長張寶通提出“皇城復興計劃”,他認為首先應當為唐代皇城正名,西安城墻不應當僅僅是明城墻,其歷史可追溯到唐代皇城,在此基礎上,要恢復西安的古都風貌,城市商業中心要向文化商業中心轉型,同時應當恢復“皇城區”,把皇城打造成再現、弘揚西安歷史的文化核心區。
原西安市社科院院長鄧友民探討了西安如何加快構筑絲綢之路文化高地的問題,他提出,應當全面深入挖掘唐長安城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利用西安國際交往的頂層設計、規劃和活動,制定西安國際交往路線和沿線節點城市開發利用規劃,通過打造“一心(以西安為中心)三線(向西、向南、向東三條絲綢之路)多點(絲綢之路節點城市)”,實現西安絲綢之路文化高地建設。
新機遇下聚力多元發展
研討會上,不少專家學者從自身專業出發,結合歷史,為新西安建設提出了頗具特色的建議。
陜西省教育書法研究會會長、長安大學教授陳云龍從書法角度闡述了他對西安文化建設的暢想。他認為,唐代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后一座高峰,西安在全國擁有獨一無二的書法歷史文化資源,建議以碑林博物館和關中書院為核心打造傳統文化示范區,同時建立顏真卿紀念館,定期舉辦書法活動,把書法作為西安文化的一張獨特名片。
中聯西北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倪欣從建筑角度發言,他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等“新唐風建筑”為例,提出要用唐風打造出西安建筑特色。
西安教育電視臺臺長席震宙對比了唐代的外國留學生教育,指出西安教育的國際化絕不僅僅是辦幾個國際學校,而應從大處著眼,把教育國際化作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核心支撐,同時集聚全世界先進的文化教育資源,建設國際教育文化交流特區。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我對西安這座城市有著深厚而真摯的感情,期待大西安大發展。”研討會上,原長安大學副校長、陜西終南學社社長翟振東深情地說。
據悉,本次研討會完全是由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陜西省教育書法研究會和陜西終南學社以及眾多熱心學者自發舉辦,通過討論,與會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唐朝建都長安,是中國歷史和西安歷史上的大事,也為今天的西安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西安應當抓住歷史機遇,追趕超越,砥礪前行,重現國際化大都市盛景,將西安建設成世界文化中心城市。
(記者 張姣姣)
編輯: 大蒼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