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十二屆三次常委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我省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專題報道
振興鄉村離不開教育筑基
□記者 張晶 實習記者 李湘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為鄉村振興指明了五個戰略目標和具體路徑,即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和鄉村組織振興,并具體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鄉村義務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有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從長遠來看,鄉村義務教育承載著鄉村中長期人才培養的重大功能,對促進鄉村人才振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月21日,在省政協十二屆三次常委會議上,省政協常委張社民、方明、陳高志圍繞鄉村振興涉及的鄉村義務教育筑基等話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
切實提高鄉村教師收入
“音樂、體育、美術老師實際上并不缺,主要問題是沒有人愿意去鄉村。”張社民認為,鄉村振興教育要先行。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制度安排,發展鄉村義務教育就很難吸引專業人才下去。
張社民說,鄉村義務教育主要問題出在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上。目前鄉村義務教育的基礎設施硬件條件都不錯,主要問題是沒有足夠的優秀教師。教師的數量和質量是目前最大的問題,“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在鄉村體現得最為明顯。”
“要摸清鄉村義務教育底子,只有知道振興鄉村義務教育要振興什么,然后才能對癥下藥。”張社民說,“怎樣才能吸引人來,怎么才能把來的人留下來,我看焦點還在于提高鄉村教師的收入。”他認為編制不夠也是“沒人來”的一個主要原因。政府應調整制度安排,把人才和優惠政策結合起來。
針對鄉村學校規模辦學規模比較小,一個班可能只有10來個孩子,因此辦學成本比較大的突出問題,張社民建議,要振興鄉村義務教育,就必須從人、財、物等方面給予支持。
要讓城鄉教育人才流動起來
“鄉村要發展,還是得靠人氣,要能聽得到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要能看得到人才流向農村,這樣鄉村振興才有希望。”方明說,城市發展的好,有一部分原因是資本市場的助力,鄉村要是全部靠政府就很難得到發展。”他建議鼓勵資本下鄉,可以適當給一些政策紅利,這樣不僅有助于鄉村教育的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旅游、環境等都可以得到更好地發展。
方明認為,振興鄉村教育,還要加強非省會城市師范院校教育投入。目前讓省會城市畢業生去鄉村有一定難度,而非省會城市學校主要生源來自鄉村,為此應加強非省會城市師范院校建設,面向鄉村培養優秀教師。
促進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和內涵式發展,是助力鄉村教育振興、人才振興和文化振興的關鍵。方明認為,發展鄉村教育,助力鄉村振興,必須高度重視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建設。鄉村建校要根據實際情況,不能太講效益,首先是要保障孩子能學習。
“發展鄉村教育,要讓人看得到希望。”方明說,這個希望不僅要讓孩子能感受到,對前來鄉村教學的教師也同樣重要。“學生一畢業就去鄉村干一輩子是不現實的,要建立一種鄉村教師的激勵機制,讓城市和鄉村的教育人才流動起來。”
動員社會力量助推鄉村教育
“振興鄉村教育,不光是政府的事情,應該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到鄉村教育中來。”陳高志建議,可以利用高校定向培養、對口幫扶、企業等力量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化解鄉村教師的后顧之憂,進而解決鄉村師資隊伍不穩定的問題。
“鄉村教師缺乏、師資隊伍不穩定,最主要的問題還在于城鄉生活條件和收入水平的差異。”陳高志認為,政府應加大對鄉村教育投入,建立對教師的激勵考核制度,采取有吸引力的措施,在編制和職稱等政策上向鄉村學校傾斜,拓展鄉村教師基本工資的晉升空間,切實增強鄉村教師的獲得感;應實現鄉村和城市教師輪崗制的常態化,創新教育模式,探索和推廣“互聯網+教育”,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水平。
“鄉村振興有一個過程。”陳高志說,移民搬遷與特色小鎮建設或許就是一個好辦法。“當現代化農業普及后,移民搬遷的村民成為有地可種的現代農民,這樣既解決了鄉村教育的生源問題,也解決了農民增收的問題。”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