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扎實推進,貧困村、貧困縣以及貧困地區均有了顯著的改善,部分貧困村、貧困縣也已順利摘帽。然而深度貧困村卻由于各方面的劣勢,脫貧摘帽面臨困難較大。經調查了解,制約深度貧困村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人的因素。深度貧困村群眾大多觀念陳舊,增收致富靈活性較差;多數年輕壯勞力外出務工,村內精壯勞動力短缺;村內群眾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村干部工作創新能力欠缺。二是資源因素。深度貧困村大多地處深山,地理條件差,自然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嚴重影響增收成效。三是管理因素。村級黨員、干部在發展產業、增收致富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發揮有限,在引導發展主導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方面用力不精準,管理不科學。
為此建議:一是增強村級班子領導力。嘗試通過“海選”或“交流”等形式,跨村跨鎮選聘能力強、點子多、思路新的“能人”擔任村干部,選聘知識淵博、理念先進的優秀大學生擔任“村長助理”,把新思想、新理念灌輸給群眾,合力帶領大家致富奔小康。二是挖掘盤活資源。借助各級配套的扶貧專項資金,深挖深研本村資源優勢,發展綠色、生態、有機新型農業,或借助鄰村、鄰鎮優質資源,整合資金、流轉土地、統籌勞力,攜手同步發展產業,共同受益,以解決勞力不足、資源短缺等問題。三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以政府針對貧困戶個戶投放的扶持資金入股,邀請社會企業入駐管理的形式,創新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管理運行模式,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力量,以“村富”帶動村域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村域主導產業蓬勃發展,有效規避市場分險,保證群眾利益持續增長,最終實現“民富”目標。
(千陽政協 吳鵬飛)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