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數據,2016年日本約23%的65歲以上老人還在繼續工作,比例是G7成員國中最高的,超過了美國的19%。不少日本人都有工作到死的意愿,甚至有個口號就是:“不工作,會變老。”長時間加班,也衍生“過勞死”的問題,但即使如此,對這種沉重的工作表示不滿的日本人仍然很少。日本的文化語境,強調的始終是每一個人必須拼命工作。
但是,日本老人“工作至死”的現象,并不完全因為是勞動力短缺或是經濟壓力沉重,這更與老人們自己的生活態度、個人從屬集體、害怕孤獨死等心理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一生懸命”這個詞包含著日本人全部的人生價值。古日語中“一生”原意是一塊領地。“一生懸命”就是鐮倉時代武士不惜生命來保衛祖傳的領地,即在自己的職位上,花費畢生精力,拼命地努力。正如在東亞儒家文化圈中,勤奮與自我奉獻,一直都被當作人人追求的人生哲學。在日本,一個人說自己“辛苦”,包含了一種復雜的情感,越辛苦越自豪,“勤”更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贊譽。
正是因為持有這種生活態度,日本人不愿意放棄工作,老人們的理由是“我還能做,而且我還想做。”努力工作成為工薪階層老人的一種日常,借此獲得尊嚴和社會安全感。
而現代快節奏的社會里,人際關系式微,越來越多的老人正在面對孤獨死。而工作有助于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建立穩定家庭關系的基礎。
越來越多“退而不休”的例子正推動日本企業及其員工重新考慮退休年齡問題,日本政府也開始調整社會福利和勞動力政策,減少老人就業的障礙。
與當今中國相似,很多日本的老年人得益于資產增值,成為經濟高速發展的受益者,然而日本也確實有很多老年人深陷貧困,這主要是由當年的經濟危機造成的。“下游老人”的問題不只是超越了老年一代所面臨的問題,也是關乎著全體國民切身利益的問題。
在日本,越來越多的民間社會組織鼓勵老人,打破根深蒂固的“不能自立很羞恥”的傳統觀念,正確了解和理解社會保障的真實內涵與申請援助的基本知識,同時盡可能做好個人的財產規劃,用一種開放的心態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通過社會活動建構豐富的人際網絡是個體應對晚年貧困的有效路徑。
(澎湃)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